近日,《马美互惠贸易协定》引起热议。魏家祥批评政府“出卖主权”。他将《马美互惠贸易协定》与《美柬贸易协定》作为对比,他指出在保障国家主权和经济利益的方面,柬埔寨被视为外交突破,马来西亚签署类似条款,就是“被美国欺负”。
事实上,答案恰恰相反。
在国际局势瞬息万变、经济竞争白热化的当下,“主权”一词常被政治人物高举为旗帜,成为动员情绪的工具。然而,真正的主权并非抽像的口号,而是国家在外部冲击中,能否维护自身利益、稳住经济与民生的综合能力。正如一句话所言:“能稳住出口,这才是真正的主权。”
一个国家的尊严,来自经济的韧性与社会的信心,而非喧嚣的言辞。若国家一穷二白,即便再高喊“独立自主”,也难以赢得真正的尊重。相反,能够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稳住出口、吸引投资、保持货币与物价稳定,才是实质的主权体现。
过去两年,马来西亚在全球经济波动与地缘政治分化中展现出少有的稳健与清醒。团结政府以务实取代对抗,以政策韧性取代意识形态争吵,在贸易、投资、财政与社会政策上保持平衡。这种路线或许不够激进,却更显难能可贵。
从半导体到绿色能源,从电动车到高端制造业,马来西亚的出口结构正逐步升级。政府稳住投资信心、吸引外资布局,意味著我国在全球供应链重组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这种以经济为先、民生为重的思维,正是“小国也可以有智慧”的写照。
我们不必妄自菲薄,但也必须认清国力的现实。所谓“我们没有大国的命,就不要得大国的病”,是一种政治成熟的体现。国家不必以对抗证明主权,而应以稳健治理赢得尊重。懂得自我定位的国家,才能在强权博弈中生存。
外交上,马来西亚坚持独立自主、不选边站;经济上,稳步推进投资与财政改革。这些决定不是“妥协”,而是深思熟虑后的战略抉择。主权的本质,不在逞强,而在于能否在压力中守住底线,在合作中争取空间。
所谓“弱国无外交”曾被视为铁律,但马来西亚证明了另一种可能:小国若有智慧、有信誉、有政策连续性,同样能在国际体系中发出有份量的声音。例如马来西亚在今年主办东盟峰会,顺利完成接待与成果签署,赢得区域与国际社会高度评价。
主权不是孤立的姿态,而是国家整体治理能力的总和。真正的主权,体现在能否让人民在全球动荡中仍有稳定的饭碗、可负担的生活与可期待的未来。
因此,当部分政治人物以情绪化言辞炒作“国家主权”时,我们更应冷静思考:口号不能填饱肚子,情绪不能带来订单。稳住经济、稳住民心,才是主权的根基所在。
马来西亚或许不是世界强权,但却是一股清醒、稳健而坚定的力量。马来西亚懂得在夹缝中谋生机,在多边竞争中求平衡;不以喧嚣取胜,而以理性取信。这份冷静与智慧,正是当代马来西亚最值得骄傲的“主权”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