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少女叶芯嫙骤然离世震惊社会,令人心痛。在举国哀伤时刻,民政党主席刘华才、马华副总会长刘亚强及马华公共服务及投诉部主任张天赐,分别率领党众前往丧府,却不约而同在吊唁后于灵堂外“坐下来”,召开“记者会”。

这一坐,坐出了边界问题,引发争议:政治人物出现在公共悲剧中的分寸在哪里?当“慰问”变成“登场”,背后反映的是关怀,还是公关?

被动受访vs主动作秀

政治人物出席悼念仪式原本无可厚非,他们出现可以是一种姿态,传递与民同悲的信号。然而,出席与展演之间,仅有一线之隔。

丧礼是家属与逝者间最后的情感场域,是哀伤的“后台”。政治人物进入吊唁,是短暂地入此空间表达哀悼和同理。但身为公众人物,一旦现身,便自带“前台”属性。吊唁结束后,若被媒体“围堵”(jolok)询问,政治人物通常是被动的回应者,媒体主导节奏,访问自然发生。

同样,像是第一天,多位国州议员陪同家属召开记者会,主角是家属,政治人物仅扮演支持与协助角色,利用自身影响力协助家属发声,这样的安排仍属情理之中。

然而,当政客簇拥下坐下来召开记者会,性质和观感就完全变了。这一行为不仅设定了场景(如穿著党服),更像是主动搭建“舞台”,将自己从“慰问者”转变为“表演者”或“资讯发布者”。

于是,一场公共悲剧的重心被移位,哀悼变成展演。

灵堂内的肃穆与灵堂外的闪光灯形成强烈的对比,原本是为逝者送行的空间,转眼成为政治论述的秀场。

如刘华才对政府只会“空谈”的抨击,这种行为无异于将一场公共悲剧当作攫取政治资本的“投名状”,将社会问题转化为自身政治资本,削弱事件背后真正该被反思的错综复杂问题。

从政者的慰问与关心固然值得尊重,但关心的方式却能彰显其格局。丧府外就地而席,高调召开“记者会”,实则喧宾夺主,成为一场以“自我”为中心的政治表演。这种用力过猛的公关行为,不仅无法有效传达同理心,反而容易引发公众反感。

在公共悲剧面前,最高级的“在场”,是安静的陪伴与事后的实际行动,而非C位“登场”的夸夸其谈。

周洳萱

社会学与新闻系出身。搬砖的同时,心系传播政治经济、阶级不平等的起源与后果。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