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全国接连发生校园惨剧,女学生被14岁男同学刺杀、女学生遭集体性侵、沙巴女生扎拉坠楼身亡事件等,一起又一起的悲剧。每一次事件发生,社会都震惊、愤怒、哀悼,但几天之后,一切又归于平静。直到下一起悲剧再次出现,我们才重新陷入相同的愤怒与无力。这种循环,已经说明了问题———“我们不缺同情,缺的是制度性的反省与行动。”

学校,本该是孩子最安全的地方,如今却成了悲剧频发的现场。教师对学生的管教权被限制得越来越多,而家长在校外却又缺乏真正的监督权。两股力量原本应形成互相制衡与合作的关系,如今却各自被削弱。教育体系因此陷入失衡,孩子就在这条无人真正负责的缝隙中成长。

教育部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所谓“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不应只是发布几份声明或开几场讲座,而应落实到制度改革与执行层面。例如,教师是否拥有足够的权力来维持校园秩序?家长是否能合理地参与学校决策或纪律调查?教育部是否具备危机应对机制,在悲剧发生后立刻协调心理、法律与安全支援?这些问题的答案,决定著下一场悲剧能否避免。

当教育部急于保护“形象”时,往往忽略了教育真正的核心,那就是“安全与责任”。一个纵容暴力、容忍掩盖的教育系统,无法培养出正直与同理心的下一代。相反,它会让学生学会逃避与冷漠。

令人痛心的是,过去不少霸凌与暴力事件在校方层面被有意无意地“淡化”。为了维护学校的名声,有的管理层选择将事件压下、不公开、不报警,只求“内部解决”。这种做法,不仅是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更是在纵容施暴者。教育不该以沉默换取形象,也不该让正义被“校誉”掩埋。更讽刺的是,其中一些事件发生在所谓“地区名校”。然后呢?名校的牌匾并不能掩盖体制的失灵,也不能抹去学生心中的恐惧。若教育的核心已经腐坏,再华丽的成绩与排名,也只是掩盖问题的幕布。

教育从来不只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价值的建立。教师需要被赋予足够的权力去维持秩序,但权力也必须伴随监督与问责。家长应拥有知情与参与的权利,而不是在悲剧发生后才被动地接受通知。唯有权责并重,教育体系才可能恢复信任。教育部若继续维持“事后声明”的被动姿态,只会让社会愈发失望。

真正的改革必须从承认失败开始。教育部必须公开面对问题,而非回避批评。制度需要重建,信任需要修复。孩子的安全不能再交给运气,也不能继续被官僚的缓慢拖延。每一条逝去的生命,都是在提醒当权者:教育不是口号,而是责任。

当一名学生带著恐惧上学,当一名教师在课堂上不敢纠正学生,当一位家长不再信任学校的承诺——这不仅仅是教育的问题,而是国家的病。若连“让孩子平安上学”都做不到,我们还有什么资格谈未来?

教育部必须负起责任。若无法守护学生最基本的安全与尊严,那就该有人为此负责。因为教育的沉默,本身就是一种共犯。

黎俊翰

自由撰稿人。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