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时间就是金钱”的社会,文学似乎成了“无用”的艺术。根据马来西亚教育部2023年的一项调查,在全国中学里,只有不到28%的学生表示“喜欢阅读文学类作品”,而超过60%的学生认为“文学对未来升学与工作帮助不大”。这种态度并非个别现象,而是整个社会功利化思潮的反映。当“实用”“赚钱”“升学”成为主旋律,文学的热诚便被渐渐稀释。
一、文学氛围的低迷:数字背后的冷漠
马来西亚的文学氛围之低,可以从阅读率看出。国家图书馆的数据显示,2022年马来西亚人均年阅读量约为 15本书,但其中超过70%属于工具书、商业类或考试参考书,文学作品(小说、诗歌、戏剧)仅占 不到10%。而在同一时期,日本人均文学阅读量为38%,台湾为27%,新加坡为21%。这些数字反映出,我们的阅读行为更多停留在“实用层面”,缺乏精神层面的追求。
文学不是赚钱的工具,但却是陶冶性情的良药。阅读文学,让人学会“慢下来”。可惜,如今的青少年普遍浮躁、缺乏耐性。手机短视频、碎片化资讯充斥生活,三分钟就能看完的内容成为主流。根据2024年尼尔森(Nielsen)的媒体报告,马来西亚18至25岁的年轻人平均每日花 3.7小时浏览社交媒体,却仅花 不到20分钟阅读文字内容。这种注意力的急速流失,使文学在他们心中变得“遥远而无用”。
二、为什么我们离文学越来越远?
首先,是教育导向的功利化。学生读诗、写作,不再是为了感受文字之美,而是为了应付考试的“标准答案”。例如,在中学文学科的评分标准中,“主题”“情节”“人物分析”往往有固定格式,学生背模板即可得分,创意与思考被压缩。久而久之,文学被“技术化”,失去了打动人心的温度。
其次,是社会价值观的偏差。当一个社会以收入高低衡量成功,文学自然被边缘化。2023年马来西亚统计局数据显示,工程、商业、信息科技类毕业生的平均起薪为3200令吉至4000令吉,而人文学科毕业生仅约2500令吉。薪资落差使家长与学生普遍认为“文学无出路”,形成“学文学等于没前途”的刻板印象。
第三,是媒体环境的影响。文学作品难以与即时娱乐竞争。抖音、YouTube上的快速娱乐,让观众习惯了感官刺激,却少了深层思考。文学需要静默的时间、持续的投入,而这正是现代社会最缺乏的。
三、仍在坚持的人与努力
尽管如此,仍有人在默默坚守。诗人黄锦树、作家黎紫书、谢智慧等马华文学代表人物,仍持续创作,用文字记录时代的细微情感。2024年,马华文学奖共收到超过 200份投稿,其中不少来自年轻创作者,这说明文学的火苗仍在燃烧。
政府方面也并非全然忽视。教育部近年推动“国家阅读十年计划(2021–2030)”,目标是到2030年让人均阅读量提升至20本书。马华作家协会、国家语文出版局也每年举办文学营、诗歌节与青少年写作比赛。例如,“全国中学生文学创作赛”在2023年吸引了超过 5000名学生 参加,是近年来少有的亮点。
此外,大学与社区也在尝试新的方式复兴文学。例如,马来亚大学中文系开设“文学与社会想像”课程,让学生将文学作品与现实社会议题结合分析;槟城的“Hikayat文艺市集”每月举办一次独立书展,结合音乐、艺术与文学讲座,吸引不少年轻人参与。文学正在以更生活化的方式,重新回到大众视野中。
四、文学与艺术的本质:让抽像变得可感
文学与艺术的意义,在于它让人“看见看不见的东西”。正如诗人叶芝所言:“艺术是现实的回声。”文学能将我们脑海中模糊的感受、无法言说的情绪,以文字的形式具象化。
当我们静静地拿起一本书,细细阅读;或走进一场音乐会、戏剧表演中,沉浸于文字与旋律的交织,那一刻,我们的感受被唤醒,心灵获得抚慰。
文学不只是“读故事”,它是一种精神体验——让人学会体会他人的痛苦、感受世界的复杂。没有文学的社会,往往容易失去同理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曾指出,文学阅读率高的国家,其公民在社会信任与志愿参与上的比例也显著更高。这说明,文学能让一个社会更具温度。
五、让文学重新发光:我们的共同责任
文学的复兴,不可能靠政府或作家单打独斗。它需要全民的共鸣。家长要从家庭教育开始,让孩子从小接触故事与诗歌,而非只关注成绩。学校应改革文学教学,让学生“读中有感”,而非死记硬背。媒体可以增加文学与艺术节目,如广播朗读、作家访谈、校园写作营等形式,让文学重新进入公众生活。
社会企业与民间团体也可贡献力量。2024年,吉隆坡的独立书店“LitBooks”发起“每月一本文学书”计划,读者订阅后每月收到精选作品与讨论指南,吸引了上千人参与。这类行动证明,只要有人愿意带头,文学依然能找到新的生命力。
六、结语:为灵魂留一点空间
我们生活在一个讲求速度与效率的时代,文学显得格格不入。然而,正是因为世界太快,我们更需要文学去让自己慢下来。文学不一定能让你赚更多钱,但它能让你更懂得生活,更能感受他人。
当我们再次静下心,去读一本书、听一场音乐会、看一出戏,我们其实是在重新学习“如何做人”。
文学,也许不能改变世界,但它能改变看世界的我们。
而当越来越多人被文字打动,这个世界,终究也会慢慢变得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