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UPU放榜,大学学额不足的争论都会重演。许多优秀学生进不了心仪科系,家长愤怒、学生失望,社交媒体充斥著

“政府不重视教育”的抱怨。与此同时,不少落选的优秀学生只能透过“开放渠道”(SATU)入学,但学费往往比UPU高出数倍,令贫困家庭更感吃力。

但究其根本,这并非制度刻意歧视的阴谋,而是更现实的原因:政府拨款不足,无法扩大UPU的学额。

这时,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政府拨款不足?难道政府不重视教育吗?其实答案很清楚:拨款不是没有,而是被过度补贴烧掉了。

便宜油价 昂贵代价

马来西亚的燃油价格在区域内乃至全球范围内都属低价。以RON95每公升2.05令吉的售价来看,我们位列全球第10便宜的国家;即便按照未补贴价2.60令吉计算,依然比沙地阿拉伯、阿曼和阿联酋等产油大国更便宜。

然而,这背后靠的并非资源优势,而是政府长期倾注的巨额补贴。财政部数据显示,RON95的补贴从2019年的29亿令吉,到2023年飙升至198亿令吉,即使在2024年仍高达184亿令吉。作为对比,2025年高等教育部的预算为180亿令吉。换言之,仅燃油一项补贴,就已超过高教部全年开支,我们花在燃油上的钱,比投入在大学教育、科研与创新上的还要多。

补贴不仅是经济问题,在马来西亚更是政治问题。历届政府长期维持庞大补贴,不只是为了减轻人民负担,更是以补贴换取选票。燃油价格被视为“民生温度计”,一旦上调便可能引发民怨、动摇政权。于是,政府往往选择透支财政,也不愿冒著政治风险进行改革。

印尼政府自2014年起便开始削减燃油补贴,并将部分节省下来的财政空间转向基础设施与教育等公共投资;中东的产油国如沙地与阿联酋,也逐步推行市场化。唯独马来西亚仍维持便宜汽油的幻象。

而这样的政策结果就是:出现了在全球范围内极为罕见的汽油补贴大于高等教育拨款的财政结构。

补贴不是问题,问题在过度

补贴本身并不是问题。在许多国家,政府都有责任透过补贴来协助弱势群体,稳定民生。

问题在于,马来西亚长期实行的却是没有目标、甚至过度的补贴。看似人人受惠,实际上却让富人、外国人、走私商,甚至商业集团同样分走了本应属于低收入群体的资源。结果是,财政被掏空,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反而得不到足够支持。

如今政府推动BUDI95针对性补贴,目的正是遏止浪费,让有限资源流向真正需要的群体,并逐步恢复财政的可持续性。有人担心改革会加重B40低收入群负担,但事实恰恰相反:针对性补贴不是要剥夺福利,而是要让每一块钱花得更有意义。今天少浪费,明天才有能力在教育、医疗和基建上多投资。

补贴带来的只是短期的舒适,却换来长期的透支。今天我们享受廉价汽油,明天孩子们可能要为教育和医疗的不足付出代价。如果现在不改革,未来连基本的公共开支都可能需要靠债务来维持。

所以补贴政策的改革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生存题。

我不希望有一天,当下一代面对已经无法持续的国家财政时,回头责问我们:你们为了今天的便宜油,把明天的未来和希望都烧掉了。

当我们享受世界上最低的油价时,也许正是我们付出最昂贵代价的开始。因为当教育经费被燃油补贴吞噬,真正被透支的,是国家的竞争力。补贴让我们今天加满油,却让明天的大学、医院和基建空空如也。

这样的真相,我们敢不敢正视?

程健鹏

国际法研究生,思达大马(SEDAP Malaysia)研究员。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