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隆坡举行的第57届东盟经济部长会议,凸显了该地区长期陷入的经济与安全“对冲”教条的徒劳无功,而缺乏直面现实的意愿。
东盟高调宣称要在美国关税问题上采取统一立场,这不仅愚蠢且冒险,而且根本不可能,因为内部差异与国家利益使然,更因为美国对本地区的经济重要性无可替代。
每一个东盟成员国在对外政策上对北京与华盛顿的立场和取向都有极大差异,尽管口头上表态,但几乎所有东盟国家过去和现在都不得不依赖华盛顿来获取安全与防务的保障与支持,同时在经济与科技上也存在深度依赖。
东盟所谓要展现合力与实力,声称要通过经济团结来对抗关税措施并向华盛顿展示“中心地位”的做法,完全是乌托邦式的、错位的,也是愚蠢的。
本地区切勿因北京的反美举动而陷入经济权力角逐的深渊。北京正试图拉拢东盟,扩大其在对抗特朗普与华盛顿时的经济反击,但这将以牺牲东盟长期生存与利益为代价。毕竟,美国仍是该地区最重要的经济依赖对象,远远超过中国。
东盟“统一经济影响力”神话
数十年来,东盟常被吹捧为新兴经济体,崛起中的“经济猛虎”,被视为下一个全球前沿力量。现实却是,东盟至今未能发挥与其规模与潜力相称的经济合力。
整体上看,它或许显得强大,是全球第五大经济体,但内部的脆弱与分裂、制度机制的缺失,以及经济基础薄弱统一性不足,早已让东盟成为不可能成为“第二个欧盟”。
近年来企图与华盛顿及西方“脱钩”和“去风险化”的努力过于乐观,缺乏现实基础。
东盟和亚洲市场仍然与发达经济体,尤其是美国,紧密相连。
这种言辞与现实的落差,正体现在东盟始终无法按照自身条件塑造全球主要贸易与经济格局。它并不是像欧盟那样的超国家实体,反干预与共识决策的教条严重限制了任何实质性的经济合力。各国都在维护本国利益,明显的差异使得整体而言,东盟在市场整合、科技力量或消费力方面都鲜有贡献。
东盟内部市场依旧高度碎片化,法规不一致、非关税壁垒普遍存在,加之政治意愿不足,政治体制差异巨大,从“半民主”到军政府并存。
不同于欧盟,东盟缺乏强有力的制度框架来落实经济协议或解决争端,更遑论在硬实力冲突方面,如缅甸问题以及柬泰争端。
东盟整体几乎未能为各成员国提供多少实质利益,无论是经济收益还是安全保障。因此,各成员国不得不向外寻求依靠。
若要说服各成员放弃对外依赖、重新回归东盟统一发声来对抗关税,不仅无法带来实际经济收益,还可能危及与华盛顿的至关重要的关系与支持,这是最为徒劳和愚蠢的努力。
美国无与伦比的经济优势
美国市场依旧是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2022年美国家庭消费额高达14.5兆美元/61.1兆令吉,占全球消费的28%,以高人均收入和无可比拟的购买力为支撑。美国每年的进口需求约为3.2兆美元/13.4兆令吉,几乎接近东盟所有国家国内生产总值(GDP)总和(3.7兆美元/15.5兆令吉)。
这充分显示了美国在体量与增长空间上的经济力量优势,以及与中国之间的巨大差距。中国正面临不可避免的经济下行。
美国人均收入约为7万6000美元/约32万令吉,中国为1万2700美元/约5.3万令吉,而东盟平均仅为5300美元/约2.2万令吉。
华盛顿的购买力无人能及,而中国的消费正在下降,其经济结构也截然不同。美国高达近1兆美元/4.21兆令吉的贸易逆差,正是特朗普试图修正的问题。事实上,这个逆差说明美国从世界购买的远超过其出口,而这种逆差反过来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尤其助推了中国与东盟的增长。
相比之下,中国仍然只是一个中等收入国家,其经济依赖出口与投资驱动,而非消费驱动。2023年中国贸易顺差约2800亿美元/1.1兆令吉,显示出其增长仍依赖外部市场,尤其是美国来消化过剩产能。如今,北京将东盟视作规避美国关税的替代市场,但中国也清楚,东盟整体在消费与购买力上仍然不比美国。
中国与东盟都被困于“中等收入陷阱”,人均收入与购买力相对低下,两者在市场、外资流入与技术转移上都严重依赖美国。
东盟国家高度依赖外资与技术转移来创造就业、推动经济与能源转型,而只有美国具备为两者提供燃料的能力。
尽管中国消费市场规模仅次于美国,但其收入与购买水平仍然偏低,数以亿计的中国人仍处于迈入中产的过程。经济信心不足、债务攀升、失业率高企,以及外企资本与技术外流,都限制了中国的消费。
中国的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仅为38%左右,而美国高达68%。这意味著中国增长主要依靠投资与出口驱动。伴随著增速放缓(平均仅5%,远低于2000年代的7–10%高速增长),中国根本无法成为东盟未来经济增长、市场需求、外资与技术依赖的来源。
未来几十年,美国的经济增长预计将继续跑赢中国(年均1.4%对比1.1%),而中国债务水平已达GDP的300%,再加上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与“躺平”现象蔓延,年轻人对经济梦想失去信心。
实际上,“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的预测已多次被推迟,甚至可能永远不会发生。
美国是全球增长不可替代引擎
在人口与劳动力结构上,东盟、中国和美国三者中,只有美国在2050年前仍将拥有增长中的劳动力,而中国将流失超过1亿劳动人口,东盟的劳动力也将趋于停滞。
中国可能在人口老龄化前还未真正实现富裕,而美国的人口将更年轻、劳动力更多,从而长期维持强劲的购买力。这种经济格局的优势正是美国持续保持经济主导地位的关键原因。美国市场将继续是全球增长不可替代的引擎,尤其对东盟的成长至关重要。
随著中国消费力与需求下降,而美国的生产力、创新力与新兴增长领域不断提升,这种上升势头将使中国所推动的“替代经济秩序”(如金砖国家与RCEP)始终无法真正取代美国。
未来几十年,美国将继续保持消费驱动的经济模式,这不仅能支撑东盟以出口为导向的发展模式,还能帮助东盟从中等收入、出口导向的经济体转型为高收入、数码与科技驱动的发展路径。
因此,东盟如今处于关键十字路口。它必须有勇气抛弃长期以来的安全与经济对冲教条,以及对中国的经济过度依赖,才能确保未来的增长与韧性。
东盟切不可盲目搭乘中国的经济顺风车,通过所谓“友岸外包”和产能合作来迎合地区动员、对抗特朗普,否则将以牺牲区域安全与对美关系为代价,并向特朗普传递错误信号。
这是直面现实、以真正的勇气与信念说出事实的时刻:在国家最核心的安全与生存需求层面,以及在经济繁荣的当下与未来几十年,东盟唯有与华盛顿站在一起,才是更好的选择。
承认这一现实,摆脱过去东盟持续对冲与平衡的陷阱,避免继续沉溺于“东盟靠反美替代体系更有利”的自我幻想,才是东盟避免走向无关紧要、安全风险与经济衰退的最大一步。
中国的增长故事已不再是“强劲”,而是“求生”。该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依然寄托于基于规则的秩序。历史已经证明,未来也同样如此:只有美国具备真正维护和平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