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Google DeepMind 的首席执行员 Demis Hassabis 在一次公开场合中提醒年轻人,未来最重要的技能不是某个具体的专业,而是“学习如何学习”。这句话听来简单,却道出了人工智能浪潮下最深刻的挑战与出路。在一个变化越来越快,未来越来越难以预测的时代,真正决定一个人能否生存与突围的,不是掌握多少现成知识,而是能否快速更新自己,不断学习新事物。
人工智能的崛起,已经让世界看见了技能的保质期如何急速缩短。以翻译与写作为例,过去需要数年训练的功夫,如今一部生成式AI便能在几秒钟内完成初稿。客服岗位、基础编程,甚至新闻摘要,也正一步步被自动化取代。是的,传统的职业路径已经不再稳固,那种学一门手艺吃一辈子饭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今天在大学课堂上习的知识,可能在毕业几年后就被新科技淘汰。换句话说,竞争力不再来自于一次性的学历文凭,而是来自于持续学习的能力。
然而,回看国内的教育与职场环境,我们似乎尚未真正准备好迎接这种转变。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制度以考试为主,学生被训练成答题机器,擅长背诵与应试,却缺乏独立探索和批判思维。大学课程也大多按部就班,鼓励学生遵循标准答案,却鲜少培养他们在未知中摸索的勇气。
等到毕业进入职场,许多人便把学习停留在领到文凭的那一刻,缺乏持续进修的动力。企业方面,培训制度往往流于形式,愿意真正投资员工再培训的雇主并不多。结果,这种氛围造成年轻人就业竞争力不足,企业人才难求,形成恶性循环。
所谓学习力,并不等于死记硬背,而是一种能够主动吸收、筛选、并应用新知识的能力。这是一种“元技能”(meta-skill),意味著它可以放大所有其他技能的效用。具备学习力的人,不但能掌握新工具,更能跨领域迁移,把人工智能运用到金融、医疗、教育或创意产业之中,也能在面对信息爆炸时辨别真伪,做出独立判断。换句话说,学习力就是面对未知的底气。
当然,学习力的培养不能只停留在口号层面。政策上,政府需要检视现有的培训基金,例如HRDF,是否能够灵活支持终身学习与跨领域再培训。教育体系则必须从中学到大学逐步改革,减少过度依赖考试的文化,让学生在课堂之外有更多自主探索的空间。企业也必须改变心态,不再把培训视为开支,而是视为投资。
若没有系统性的推动,所谓的终身学习很可能只是一纸空谈。更重要的是,学习机会必须公平,因为城乡差距与收入差异,都会决定一个人能否接触到新科技与新知识。如果这一层面被忽视,AI时代的数字鸿沟只会越来越大。
当然,除了宏观的政策与教育改革,我们在个人层面也能从日常生活开始培养学习力。例如,每天花一点时间阅读,哪怕只是几页书本或报纸,都能让大脑保持敏锐;不要害怕新工具,试著把AI当作助手,学习如何善用它。我们也可以刻意跨出舒适圈,尝试接触与自己专业无关的知识,这种跨界训练往往能激发新的想法。学习也不能只是被动吸收,必须通过写作、讲述或小项目来输出,把知识内化。与此同时,大家也不妨加入一些积极的学习社群或读书会,与家人、朋友或同事分享知识资源,让学习变得更有动力和乐趣。
人工智能不是洪水猛兽,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放大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粗浅来说,会学习的人,AI 会让他更强大;不会学习的人,AI则会让他更快被淘汰。与其追逐一时的热门技能,不如培养自己持续学习的能力。因为在AI时代,最终的竞争力很大程度将取决于学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