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教总与新纪元大学学院在2025年9月17-18日举办了东南亚华文教学研讨会,吸引了来自东盟十国和中国等地多位学者的到来,我也有幸参与了这一场活动,并在研讨会上提呈题为《华文教育与马来西亚政治的交织与变迁:以华教四君子为例》的论文,人生新篇章,满怀感激之意。
我在报告中提及的是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崭露头角,并实践“打入国阵 纠正国阵”的华教四君子,他们分别是:许子根、郭洙镇、江真诚与王添庆。作为华教论坛,四君子我认为是不可少的话题。
“打入国阵,纠正国阵”是那个时期的华教策略,体现了华教人士通过进入执政联盟内部推动政策改革的努力。我选择这题材作为发表的论文,也是要探讨他们在马来西亚政治变迁中的角色,以及华文教育与政治之间的交织与变迁。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董教总经过一段时间的慎密思考和探讨后,产生了和在朝的华基政党合作,共同为华教利益奋斗的念头。而当时国阵中的民政党,更接受董教总的教育纲领为该党的教育奋斗目标。因此,当时华教界喊出了“打进国阵,纠正国阵”。
与我同一场发表论文的还有新纪元大学学院、中国甘肃政法大学及中国厦门大学总校的教授和老师。我在发表前就开宗明义提到了,华教四君子,对于马来西亚年轻人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对于中国来说就更陌生了。华教四君子乃至当年的“打入国阵 纠正国阵”的策略是对是错,这其实见仁见智。来到了我们现在的时代角度来窥探,我们或许对于马来西亚的华教现状感到担忧,但当时的背景则更加充满危机和堪忧。
1982年,当时在理大教育学院担任副院长的许子根和时任董总法律顾问郭洙镇加入民政党并在同一年迎战全国大选。先从华教四君子中,曾位居槟州首席部长的许子根来窥探其故事。在1982年大选中,他成功当选国会议员,此后逐步攀升至槟城首席部长,长达近二十年之久。1982年,当时的教育部长慕沙希淡宣布政府将在当年试行3M制度,并在1983年于所有小学全面实行。
在3M制度下,华小只有华文和数学课本是以华文编写,其他科目的教材以马来文编写,但是教学媒介语仍然是华语,华小一半的歌曲是马来歌曲,另一半则是由马来歌曲所翻译过来的华文歌曲。在董教总领导人林晃升和陆庭谕的“三结合”概念下,一群华教人士包括郭洙镇、许子根、江真诚、王添庆等,高举“打入国阵,纠正国阵”的口号,一起加入民政党。
在这一个历史时刻,许子根加入了民政党。许子根是一位学者型政治人物,拥有深厚的学术背景并在大学任教期间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他的加入为民政党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华教运动提供了一个更直接的政治平台。
在当天研讨会结束后,来自中国厦门大学总校的齐小鶤老师就问我:“柯老师,这么多的华教人士,为什么您会选择四君子做为论文发表呢”?
参政遗产
这个问题,很多人也问过我,我之所以会选择华教四君子的原因是:民政党是我的情感所在,华教四君子作为党史上不可或缺的一段伟大事迹,因此才会选择他们作为研究对象发表。华教四君子的参政遗产复杂而深远。一方面,他们的加入提升了华教在政治议程中的地位,推动了如华小拨款增加和文化活动的局部改革。另一方面,成果不彰引发反思,导致董教总在1990年代转向支持反对党,并在2008年“政治海啸”中发挥关键作用。
今日,华文教育仍面临挑战,如统考认可问题,但四君子的先例激励新一代华教人士参与政治。这一策略当时也引发华社内部分歧:部分人认为与执政党合作是妥协,削弱了董教总的独立性。2008年大选后,国阵失势,民政党影响力下降,进一步暴露了体制内改革的脆弱性。尽管如此,“四君子”的努力为华文教育提供了缓冲。进入2010年代,华教运动转向“超越政党,不超越政治”的策略,董教总更注重民间合作。
在华教发展中,政治现实往往需要纳入考量,每一个政策思考都蕴含挑战和机遇,就如当年“华教四君子”怀著勇气与希望愿华教走入更高峰,再创辉煌2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