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的教育制度长期以来存在一个无法回避的争议:预料班(Matrikulasi)与大马高等学校文凭(STPM)。这两条通往大学的主要道路,表面上并行不悖,实际上却深深烙下了不公平的印记。

早前,行动党劳勿区国会议员邹宇晖指出,马来西亚公立大学招生制度长期存在不公平问题,导致以STPM成绩报读大学的学生,在热门科系录取中处于极大劣势,甚至可说形同“被判死刑”

公正党峇央峇鲁区国会议员沈志勤,也在国会下议院进行第13大马计划辩论时,提出STPM学生所面对的不公平问题。他并且也呼吁政府成立“拯救STPM特别工作队”,以改革STPM在对应大学预科班面对的不公平问题。

双轨制度下的不对等

预料班课程仅需一年,课程内容也相对简化,学生顺利毕业后几乎保送进入本地大学,尤其是热门科系。名额则九成保留给土著学生,非土著只有一成的名额。相对之下,STPM被誉为全球最严格的考试之一,需耗时两年,科目难度高,成绩波动大。

结果是,许多非土著学生特别是华社子弟,不得不走STPM的道路。当两个体系的学生最后在同一个大学学位竞争时,起跑点的差距,已经决定了谁更有优势。

更何况,政府去年还推出了所谓“全科10A就能保送预料班”的政策。那么,对于考取9A、8A的优秀学生而言,他们的努力与成就是否这样被政策直接抹杀?更讽刺的是,今年还爆发了“A-是否算A”的争议,进一步凸显了教育体制的混乱与不公。

这并不是单纯的“不同途径”,而是一种制度化结构不平等。

对华社的压力

对许多华社家庭来说,教育是改变命运的主要途径。然而,在这种双轨制下,努力往往敌不过制度的设计。

中上阶层家庭或许可以选择私立大学,甚至送孩子出国。但对更多中下阶层而言,STPM几乎是唯一的选择。这意味著:孩子必须承受全球数一数二严苛的考试压力,却不一定能获得与预料班学生同等的录取机会。

这样的经历会慢慢内化为一种疏离感:努力不再与回报挂钩,制度本身才是决定命运的关键。对青少年的心理冲击不容小觑。

再者,在华社内部,每当谈到“承认统考”这个课题时,往往容易成为焦点。但其实,在此之前,更迫切的问题是:华裔子弟在现有政府教育体制下,是否已经面对制度性的压迫与不公?预料与STPM的双轨制度、配额政策,以及录取标准的模糊,早已对华裔学生造成了实质上的压力。若这些不公依然存在,即便承认统考,也只是将另一群学生推入同样失衡的体制中。

“补偿”还是“特权”?

支持预料班制度的人常强调,这是为了弥补历史上的不平等,让土著学生能够获得更多教育机会。这种论点或许在1970年代成立,但在21世纪的今天,是否已经变质为另一种不公?

真正的补偿应该是改善中小学教育资源,提升弱势群体的基础能力,而不是在高等教育入口处设下“捷径”。

更何况,华社并非“特权群体”,尤其是中小城镇的华人学生,往往与马来学生一样面对资源不足的困境。当公平被牺牲在族群配额之下,教育就不再是“向上流动”的工具,而成为巩固分化的框架。

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教育公平不仅仅是族群课题,更是国家竞争力的课题。

当一部分学生在较低门槛下进入大学,另一部分学生被迫承受更高压力却得不到同等回报,这会导致人才配置的失衡。长远来看,会削弱大学的水准,进而影响马来西亚在全球知识经济中的位置。

我们需要思考:我们到底是要培养真正具备能力的青年,还是要维持一个以配额和捷径为核心的体制?

结语

马来西亚社会长期谈“团结”与“和谐”,但教育制度却一次又一次提醒人们,这是一个分裂的国家。对华社而言,大学预料班与STPM的不公是每日的现实压力;对国家而言,它则是一个深层的结构问题。

教育应该是平等的起点,而不是加深裂缝的工具。如果我们连“公平竞争”都无法给予年轻一代,还谈何共同的未来?

黎俊翰

自由撰稿人。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