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柔佛昔加末连续发生六次地震,虽然震级不算强烈,但频率之高已足以引起社会担忧。对于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新建筑而言,这类浅震多半不会造成严重破坏;然而,对城市中仍屹立的大量老旧建筑来说,却无疑是一种潜在威胁。

在我国许多城市,仍有不少建于数十年前的住宅与店屋。这些建筑当年的设计标准,并未充分考虑地震风险,甚至连最基本的结构加固与防震规范都可能缺乏。墙体龟裂、钢筋銹蚀、地基下沉,已是许多居民的日常困扰。平时或许还能勉强居住,但一旦遇上浅层地震,就可能出现结构性危险。

与火灾、水灾不同,地震往往突如其来,几乎没有预警时间。一栋年久失修的老屋,或许平日看似还能撑起屋檐,但在震动中,其隐性损耗会瞬间被放大,带来倒塌或伤亡风险。昔加末的地震提醒我们:城市更新已不仅仅是美化环境或提升地价,而是关乎生命安全的公共议题。

有人认为,城市翻新就是拆掉老屋,建起高楼。然而,真正的城市翻新,其核心是提升居民的生活安全与质量。它包括结构加固、防灾设计、公共空间优化、社区功能再生。

在防震层面,翻新项目可以要求采用符合现代建筑规范的抗震标准。对于历史价值或文化建筑,则可通过补强工程延续其生命力。这样一来,居民不再住在随时可能成为“危险屋”的空间,而能在面对自然灾害时拥有更可靠的保障。

马来西亚虽然不在主要地震带,但柔佛、沙巴、砂拉越等地不时感受到馀震。再加上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与自然灾害的频率和强度都在上升。在这样的趋势下,继续让成千上万居民生活在老旧、脆弱的建筑中,无异于埋下城市安全的定时炸弹。

因此,城市翻新不仅仅是为了提升经济价值或改善景观,更是为了打造一个能抵御风险的安全社区。一个经得起地震考验的社区,不只是居民安心的居所,更是国家社会稳定的基石。

城市翻新是一项庞大的工程,牵涉资金、政策、居民意愿与发展商利益。政府需要推出合理的法律框架,例如《城市翻新法案》,确保翻新过程透明、公平,并最大限度保障原屋主权益。

社会大众则需要认清,翻新不是“拆你家、逼你搬”,而是“换一个更安全的家”。柔佛昔加末的地震正是警钟,继续拖延,不仅让问题积累,更可能在灾难来临时付出惨痛代价。

城市翻新的意义,远超表面上的“现代化”。它是一项保障人民安全、提升生活品质、强化城市韧性的国家任务。昔加末的连串地震告诉我们:老旧建筑并非只是“怀旧的痕迹”,更可能是灾难中最脆弱的一环。与其等下一次震动,不如从今天起,加快城市翻新的步伐。

罗恩璇

自由撰稿人。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