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教育改革不断推进,教师的专业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社会上依旧流传著一些刺耳的说法:有人觉得成绩不理想才会当老师,甚至把教师看作“无路可走”的退路。乍听之下像是玩笑,细想却带著偏见,对教师群体并不公平。真的是这样吗?这样的观念,难道不该被我们重新检视吗?

其实,我国对教师的筛选制度十分严格。以小学教师学士课程(PISMP)为例,若以大马教育文凭(SPM)成绩申请,至少需要五科特优;若以大马高等学校文凭(STPM)成绩申请,总平均积分必须达到3.5以上。申请者需参加线上教师资格测试(E-UKCG),只有通过测试的人,才有机会进入面试与体能考核的环节。可以说,从一开始,教师之路就不是轻松随便的选择,而是层层把关,确保未来站上讲台的人既能教书,也能担起责任。

值得一提的是,也有不少成绩优异的学生主动选择当老师。他们当中有人放弃了进入大学预科(Matrikulasi)或修读其他学位的机会,只因为心里更向往教育。更有一些在课外活动表现突出的年轻人,他们当中有些还是运动健将,曾代表州或国家出赛,甚至参加过东南亚运动会。后来他们成了老师,在课堂上用心教书,在操场上也陪著学生练习、比赛。这样的全能老师,学生不仅在学业上有所进步,也能在课外活动中展现潜能,真正做到两者并重。这样看来,走进教育并不是“没办法”,而是他们自己认定的一条路。

除了PISMP,政府亦持续推行PDPP课程,旨在培训非教育背景的大学毕业生成为教师,为他们提供进入教育界的机会。很多教师在大学原本学的是工程、会计等专业的,但最后还是选择转向教育。他们并不是因为“没得选”,而是觉得课堂更适合自己。他们不是因为“退而求其次”,而是主动走上一条新道路。这恰恰说明,教师队伍中往往隐藏著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

遗憾的是,教师这个职业却往往被误解。或许是因为每个人从小到大都会遇到老师,接触太频繁,反而容易把老师的一言一行放大来看。部分家长若对老师抱有偏见,孩子耳濡目染之下,自然也会减少应有的尊重。久而久之,原本应该建立在信任上的关系,变得紧张对立。

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过去确实有人在求学路上遇到过不尽责的教师,因而留下负面印象。但今天的情况早已不同。无论是师资培训、教育制度,还是教师整体素养,都有了显著提升。和医生、律师、工程师一样,教师同样需要接受专业训练。轻视教师,最终受伤害的并不是教师本人,而是孩子,以及国家的未来。

教育,从来都不是一条“退路”,而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要守护孩子的成长,社会必须首先学会尊重并信任教师。的确,仍会有个别教师不尽理想,但更多的老师正在默默付出,把孩子放在心上。与其让家长与教师对立,不如并肩而行。毕竟,我们始终有著同一个目标:孩子的未来。

黄楚芮

自由撰稿人。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