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华总会长魏家祥近日批评政府拒绝重启消费税(GST),却同时调高销售与服务税(SST)并推出新税,指责政府“自相矛盾”。表面上似乎是站在人民立场的质问,但前后矛盾的,恰恰是马华自己。
先看马华的态度。今年中,魏家祥批评政府调高SST、扩大征税范围,还加上电费和燃油补贴调整,称是“三重打击”,会拖累商家、加重人民尤其是低收入群体的负担。他甚至引用数据说,几乎97%的产品如今都受SST影响,范围太广。
然而,讽刺的是,在痛批SST负担沉重的同时,马华却反复呼吁重新推行GST。魏家祥多次公开强调“GST比SST更好、更透明”,还指责政府执迷于SST而不重启更高效的GST。逻辑变成“SST税率从6%调到8%会害苦人民”,但恢复一个对几乎所有消费征税的6%GST,反而负担更小?这才是真正的自相矛盾。
更别忘了,当年2015年国阵政府推行GST时,马华并没有说“人民收入太低承受不起”,反而全力维护,把它包装成国家发展所需。结果,GST实施三年多,物价全面攀升,民怨四起,直接成为2018年大选政权更替的导火线。今天马华摇身一变,把GST吹捧为“更好选择”,好像完全遗忘了当年的政治教训。
GST覆盖广征更多
对比数据就能看清真相。GST在2015年至2018年实施的三年多时间里,为政府带来年均约440亿令吉的收入;而SST从2018年取代GST至今,每年仅收大约300亿令吉左右。换言之,GST每年多从人民口袋里掏走上百亿。原因很简单:GST的税基远比SST广。
GST覆盖市场销售商品和服务的约76%,而SST只有约41%,代表GST几乎无处不在,SST则有限度征税。那么请问马华,既然反对SST调涨2%,理由是“人民收入低”,又怎么能同时支持恢复一个覆盖更广、收入更高的GST?如果SST会“害苦人民”,那GST难道就不会吗?
马华借机刷存在感
事实上,政府目前的做法是谨慎的。GST暂不重启,原因正是考虑到民众收入水平和生活压力。如果贸然恢复GST,冲击最大的就是中低收入群体。相较之下,政府选择通过数码服务税、资本利得税、低价值商品税等定向税收措施,从盈利企业和高消费群体中增加收入,再配合SST微调,这是一种更平衡的方案。
魏家祥口口声声问:“既然人民收入低,为何要加税?”但如果真承认人民负担不起,为何马华却鼓吹恢复一个比SST更全面、税收更庞大的GST?答案只有一个:马华并不是在替人民争取,而是利用税收课题攻击现政府,借机刷存在感,这是赤裸裸的政治投机。
民生不是政客的道具,税收政策关乎全国人民的钱袋子,不能成为朝令夕改的口水战。
马华若真心为民,就该正视GST曾经带来的民怨,而不是一边假装为民请命,一边推销更沉重的GST。否则,只会让人看穿马华,根本不是为了人民,而是为了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