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部长陆兆福近日的新搞作就是,从10月1日起,所有重型商用车辆必须安装限速器,否则不得上大道行驶。听起来似乎很严厉,甚至有人会说这是向交通意外宣战的一步好棋。但说到底,如果执法的老问题没有解决,再好的政策也只不过是纸上谈兵,甚至变成另一种对守法者的惩罚。
说得不好听一点,部长连全国到处显而易见的“黑镜”隔热膜都管不了,还想管看不见的限速器?任何一个普通市民只要站在红绿灯前观察几秒,就可以轻松数出几辆车的前挡风玻璃黑到能当墨镜用。这些车是怎样通过验车的?又是怎么在路上横著走而没被执法单位拦下的?你说有法规,我们也知道。但法律如果只是“写在墙上”,不是真正“用在路上”,那只是在折磨那些乖乖守规矩的车主。
更讽刺的是,一旦新法规上路,最先受到影响的,往往是那些试图合法经营的小企业,巴士公司和罗里司机。他们得掏钱安装设备,跑认证,准备文件,不遵守就禁上路。而那些习惯游走灰色地带的公司,往往有办法“搞掂”这些程序,要嘛靠关系,要嘛搞假认证,要嘛干脆照样上路反正没人拦。最后搞到的局面就是守法者被罚,犯法者继续爽。
如果制度本身无法保证公平,那推行再多新法律都只是制造新的不公平。在这种不公平的制度下,努力守法的人不但没有被奖励,反而常常被“多做多错”的官僚程序拖累,久而久之,守法就变成一种愚蠢,钻漏洞才是生存之道。久而久之,国家的法治精神也会被这些“纸上政策”慢慢腐蚀掉。
我们当然支持提高交通安全,当然希望减少悲剧发生。但我们更希望的是别再让好人吃亏。别让那些循规蹈矩的小业者为你执法不力买单,别把没有能力执行的法律变成一种“行政装饰”,更不要把人民当成实验品,一条法律一条法律试,出了事就归咎于“不配合”,却从来不检讨制度本身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与其不断地制造新条例,不如先好好落实已有的法律。如果你连隔热膜都搞不定,那就请先搞定隔热膜,再来谈限速器。要不然你推出的不是政策,而是一种不公平的新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