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笔者有幸参与由教育部副部长办公室主催的“马来西亚阅读教学大型公开课”。活动以“三个年级、三篇课文、六堂阅读教学公开课”为主轴,带领我们走进不同年段的真实课堂。三位来自中国的语文名师与三位本地华文教师,围绕同一篇课文进行“同课异构”,各自展示独特的教学思路与方法。真实的课堂情景,激起了现场最真诚、最深入的切磋与探讨。
据了解,这类公开课的理念源自日本的“Lesson Study”(教学研究),以课堂为核心,通过现场观课与课后评课,让教师在真实情境中探讨、反思并精进教学方法。它不仅是一场教学展示,更是一场高水平的专业研修。黄先炳博士在活动中提到,马来西亚的公开课概念取自中国,但背后的理念却源自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教授。他所倡导的“学习共同体”,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其三大哲学为:教室应开放、避免私有化;学生、教师与家长共同作为教育主角并尊重多元;同时,勇于挑战最高目标、追求质量,实现突破与飞跃的学习。
事实上,早在2011年的KSSR课程改革中,教育部已将21世纪技能(批判思维Critical Thinking、沟通Communication、创意Creativity、协作Collaboration、公民意识Citizenship、特性Characteristic)融入小学课程,并于2014年在部分“转型学校”推行PAK21课室试点,期望在2025年前完成全国转型,实现《教育发展大蓝图(2013-2025)》的目标。
然而,从政策到课堂,总有一段距离——理念虽美,但若缺乏可复制、可借鉴的范例,教师往往会感到无从下手。
因此,笔者建议,在推行新策略的同时,教育部可安排卓越教师(Guru Cemerlang)或学校改进专业培训员(SISC+)开设跨学科的示范性公开课,让广大教师亲眼看到这些策略如何在真实课堂中落地。公开课不仅可以展示教学流程,更能结合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 PBL)等方法,设计完整且连贯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培养高阶思维与核心素养。
诚然,教育部或许担心此举会限制教师的创意与自主性。但从一线教师的角度来看,有些策略确实在现有条件下难以执行,而教师个人也可能缺乏足够的灵感与方法。如果有资深教师率先示范,不仅能缩短理解与实践的距离,还能启发更多变通与创新的做法。
公开课的最大价值,在于“现场性”与“互动性”。一堂好的示范课,不是表演,而是引发思考与讨论的契机。课后的评课与说课环节,能让不同背景的教师交流心得、质询细节、探讨改进方案。这样的专业对话,比单向的文件传达或讲座培训更具成效。更重要的是,公开课的核心并非互相批评,而是基于尊重与信任,共同探讨、相互启发,从而促进彼此的专业成长。
教育改革从来不是停留在文件上的蓝图,而是要在课堂中生根发芽。再美的策略,也需要借助真实的课堂去验证、去打磨。唯有如此,改革才能落到实处,让学生真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