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涉及华校的土地问题,总能引起社会强烈反应,仿佛触碰了某种“过敏原”。最近,雪州峇都急侨民华小的地契风波,再一次引爆争论。有人认为是制度对教育不公,有人则质疑董事部的处理方式。究竟土地与华教之间的敏感关系、是法律制度带来的副作用,还是管理者选择制造的矛盾?
其实,事情的核心并不复杂——问题出在土地的用途,而非学校的身份。涉事土地究竟属于教育用途,还是商业用途?只有厘清这一点,才能判断地契费用是否合理,也才能理解政府与董事部之间的分歧。
侨民华小毗邻的土地,是一块被划分为商业用途的地段。上面建有名为“Shenga Convention Hall”的堂皇宴会厅 ,外观大气,内部装潢考究,并举办过无数婚宴与展览,与一般的校园礼堂大相迳庭。它不仅在校园范围之外,而且早已交由第三方公司承包经营,完全是以商业逻辑在运作。因此,土地局认定其为“商业用途”,并无任何问题。
然而,该校董事部在处理相关课题时,却有意模糊概念。一方面坚持称这是“学校土地”,呼吁社会支持;另一方面却拒绝将土地转换为“校地”,理由是怕影响营收。事实上,土地用途转换不会改变拥有权,董事部依旧可以出租礼堂并收取租金。唯一不同在于:地契从“商业”变为“教育”后,才能享有法律豁免。这本来是最合理的解决方案,却被管理层断然拒绝。
这种操作让人怀疑背后的动机。若土地用途转为校地,日后无论是出售还是抵押,都必须符合教育法令的限制;而保持商业性质,则意味著未来仍能灵活转让、出售甚至抵押换取现金。董事部口口声声说是“为了养校”,但实际行为显示他们更在意商业自由度。
从法律角度来看,侨民华小的做法已埋下危险的先例。如果任其存在,未来任何教育机构都可能把商业项目包装成“学校资产”,一边享受商业收益,一边又要求法律豁免。这样的做法不仅破坏制度的公平,也可能引发效仿,最终导致土地政策全面失效。
雪州政府的立场十分明确:教育用途可获豁免,商业用途必须缴费。侨民华小董事部若继续拒绝转换用途,就只能接受高额地契。法律底线不可动摇,没有人能例外。遵守规矩,才能让教育资源得到永久保障。
更重要的是,此次争议也提醒社会:法律制度并非冷冰冰的限制,而是保障教育资源长远发展的护栏。只要学校愿意遵守程序,把资产明确列入教育用途,就能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若侨民华小董事部当初配合,今日不至于陷入两难。问题的根源不在制度,而在于选择了最不负责任的路径。教育与商业的界线必须划清,否则最终受损的不只是侨民华小,而是整个华教群体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