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当首都独立广场被所谓号称50万黑衣人聚会,不满首相的施政,要求首相下台时,我却没一丝心思,虽也不满首相没有为赵家重审赵明福案。
我一心前往位于独立广场不远处敦陈修信路的学林书局。因为最近学林书局发动“守灯人”行动,征求500人每人购书100令吉,来维持营运和偿还水电费。这样的讯息是种警讯,情非得已绝不会如此征求。所以我前往支持,希望尽点自己绵薄之力帮忙维持营运。
学林书局由谢满昌于1993年创办,至今已30多年,专卖学术书籍,最多是中国出版的书,少数港台书。因此曾有报道,来“学林”的并非一般的顾客,绝对不是潮流者,因为在学林是看不到最新畅销书的。至于学林书局的名称来源,我特地询问店家才知是“学术之林,学问的总汇”的意思。
学林的一个局限就是书本太多,空间太小,体型大点的人进来就想挤身过洞道,得小心翼翼,否则不是被书压身就是“高楼倒塌”。一些位于书架底部的书还得匍匐著身就像考古远古骨头一样找看自己有兴趣的书籍。
根据“在这里阅读”网志的报道:“虽然书架没有分类标志,但是走了一圈就会发现书本经过分类处理。诗集和文学在一区,医药保健在一区,还有天文、地理、历史、旅游、电脑、语文、商业、励志等等皆有条有理的排放在各个书架。除了书,还有不少中国杂志如中国地理杂志、摄影之友、现代军事、读者、美术等等。”这就是书局整体的布局;“书店没有最美的装潢,不能让你一秒变文青,但是店里的藏书量丰富,能够增加你的知识厚度,让你终身受益。”这是学林书局的特色。
最后,逛完书局,我挑了数本我喜欢的书籍,不找零钱付了200令吉,支持了占目标0.004%的力量。我还会再来,继续再占到0.01%作为我的目标。
国家大事虽然重要,政府的表现虽也重要,但是维系社会精神文明的事情应该更加重要。因为一般来说,发达国家的阅读率普遍较高。几个关键因素除了较高的教育水平外,更普及的图书馆和阅读资源及更强的文化氛围是不可或缺的。书局就是其中一个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