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网民在看到反贪会公开道歉后,依旧怒不可遏的留言:“为什么还没抓人?”、“抓了就要判!”、“等了16年还在拖?”等。大众愤怒的情绪可以理解,但如果把正义寄托在“包青天式”的想像里,恐怕难以走得更远。

电视剧《包青天》从县官拍桌怒喝、刽子手刀起头落,到恶人当场伏法,观众们拍手叫好,但这些剧情只是封建专制下的想像。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将这类“爽剧式”的正义,硬套在现代法治体系,只会造成更多误解与失望。

马来西亚的司法制度并非剧本,而是建立在一套精密的程序与标准上。刑事案件必须通过法庭来定罪,遵循“无罪推定”和“超越合理疑点”的基本原则。这意味著,即使公众认为某人“有问题”,只要证据链不完整,法院就不能贸然定罪。

尤其是谋杀罪,绝不等同于“听说他有杀意”就能入罪。必须清楚指出嫌疑人有意图、有致命行为、且两者之间存在明确因果关系。这些必要条件任何一项无法成立,就可能让案件当庭被驳回。

16年过去,赵明福案的物证零散、证人更替、关键人员可能离职。若贸然提控,可能让涉事者脱身,更可能触发“一罪不再审”的司法铁律,导致未来无路再追责。

在案件迟迟未有突破的现实下,反贪会首度公开道歉,意义非浅。这不只是情感层面的安抚,更是一种制度上的检讨——承认自己当年的疏失、管理不善、执法程序松散。

更重要的是,反贪会已逐步落实一系列制度改革:设立录影口供室、防止虐讯的透明机制、加强闭路电视覆盖、使用执法记录器,以及推行更安全和规范的讯问模式,这些改革都是为避免悲剧重演。

如果公众对赵案的期待是加速拍案定罪,那不就等于回到包青天的独裁旧时代了吗?我国司法制度必须经得起时间考验,而不是依赖某个铁面人物突然出现,奢望一锤定音。

因此,比起不断追问“为什么还没抓人?”,更值得追问的是:“制度是否能保护所有人?”。情绪可以驱动正义的起点,却无法构成它的终点。要让赵案带来改变,我们需要的不只是愤怒,而是持续监督,并坚持改革。

对赵家而言,反贪会迟来的道歉或许不够圆满,但国家机构愿意面对历史和推动改革,正是法治进步的象征。

现实没有包青天,只有从制度出发,才是守护公义最可靠途径。

江文宏

自由撰稿人。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