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美兰州政府日前宣布将在特定公共场所禁酒,并对违规者开罚2000令吉。此政策一出,马华第一时间跳出来批评为“伊斯兰化”、“绿潮蔓延”,甚至攻击行动党“越做越极端”。然而稍加翻查便会发现,这类“公共禁酒”政策并非只发生在我国。
事实上,“限制在公共场所饮酒”并非什么宗教化的行为,而是许多国际大城市的常规做法。在澳洲、英国、加拿大、波兰、泰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城市,普遍都实施类似的《公共饮酒限制法》,禁止在街头、公园饮酒,违反者同样会被劝离或开罚。这些政策背后的核心精神,是保障公共空间的可用性、安全与整洁。
森美兰州政府并未禁止售酒或私人场所饮酒,更没有限制非穆斯林的酒精消费权利,仅仅是希望改善公园、海滩等公共场所的使用环境,避免酗酒行为干扰其他市民。这类管理措施,本应是理性治理的表现,而不是被马华炒作为“非穆斯林自由被剥夺”的工具。
事实上,这项措施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回应民众长期以来对公共空间秩序与安全的真实关切。多年来,公园、海滩等地屡屡出现酒瓶被随意丢弃甚至打破的情况,导致儿童和长者受伤;群体聚饮霸占空间,让其他使用者望而却步;更不乏酒后喧哗、播放高音量音乐,干扰周边居民安宁的现象。严重时,甚至引发争执斗殴,直接威胁公共安全;而公共设施遭破坏、清洁成本飙升,更是地方政府必须面对的沉重负担。
将这些问题纳入法令管理,不仅是对市民诉求的回应,更是对共享空间治理的责任体现。把这样的城市管理措施轻率地标签为“宗教化”或“绿潮”,无疑是本末倒置。
当然,任何限制性政策若执行不当,确实有可能引起不必要的误解与反感。因此,比起政治炒作,更重要的是如何合理地执行政策、减少误解、提升接受度。
宣导与教育
第一,州政府可以分阶段推行政策。初期应聚焦于宣导与教育,明确列出哪些区域为“公共禁酒区”,并公开理由,例如公园垃圾问题、孩童与长者使用空间受影响等,而非直接以高额罚款压制。应设有“劝导期”,由市议会与警方进行口头提醒,并保留正式执法的空间。
第二,其次,政策沟通的语言至关重要,必须避免任何带有道德评判或宗教色彩的表述。政策应聚焦在“卫生、安全与市容管理”的理性基础上,让公众明白:这并非禁止饮酒,而是引导大家在合适的场所饮酒,共同维护公共空间的秩序与安全。
第三,此外,政策范围也应清楚传达,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解。必须明确指出,所谓“禁酒场所”仅限于四类特定公共区域:草场、儿童游乐场、休闲公园及公共海滩周边。这项措施并非“一刀切”式的公共禁酒,而是针对特定场所制定的管理规定。换言之,民众在家门前聚会小酌、在获准场所饮酒,依然是合法的,无需过度恐慌或误解。
第四,必须设立清晰的申诉与反馈机制,让民众在面对执法过当或标准不明的情况时,有正规管道表达不满与寻求澄清。这不仅有助于纠正执法偏差,也能维护公众对制度的信任,避免因误解而产生反感情绪。
政策是否“被接受”,关键不在于它是否限制,而在于它是否被理解、是否合理、是否公平。如果马华真心关心民众生活与自由,理应理性对待这项政策,而非拿它来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