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拜读了萧宏达《行动党应该怎么做才如你所愿?》一文,笔者有著另外视角的讨论。
希盟和国阵组成的团结政府,真的如一般人所说得:没法子,不够席位,就要组成联合政府,不用深入的讨论,合起来就是了,真的是如此现实的选择吗?
i. 不是现实中没有选择,重点是没有公开、透明和公平的协议,才来谈联盟
参考外国一些例子,比如欧洲德国在2021年联邦选举后签署的“联合执政协议”。这个协议是由社民党(左翼-SPD,红色)、绿党(环保-Grüne,绿色)和自民党(右翼自由-FDP,黄色),组成的政府。俗称为“红绿灯”政府。这些政党,在气候、税收、财政等政策都存有分歧。
所公开的177页联合执政协议,有明确的红线和冲突解决的机制,例如:气候的目标规定2030年退煤、2045年碳中和、在税收方面──承诺不增税以换取绿党支持债务刹车
条款和权力制衡──设立跨党派委员会监督争议政策实行。
反观,国阵和希盟却无任何公开协议(或许有,但是未曾公开过),相信是依赖非正式协商产生的政府。大选前,国阵已经被希盟描述成贪污腐败的联盟,被批评得体无完肤,一文不值。一转身,就和魔鬼贪腐阵营组成联合政府,把魔鬼漂白成为文雅彬彬的雅士,变脸本色发挥得淋漓尽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不担心会弄脏自己洁白纯洁的双手吗?为何事前不拟定好协议,划清界限,好让对公众有交代。
现今,人民丧失了透明度和人民监督的权益。当权者以稳定之名,来巧避透明、公正和公开的协商,实则为既得利益集团套上民主外壳。结果,我国民主进展,又再陷入恶性循环。
这难免会让人怀疑是领袖私相授受、利益交换的权力分配,其实是将国家政策与公共资源沦为政党分赃筹码。当权者以“政治现实”为借口回避问责,恰印证选举时批判国阵腐败的言论只是夺权工具。
单是司法独立性、选举改革和种族政策,就显示了希盟在选举前高举的“终结贪腐、推动体制改革”旗帜,选后却似乎静悄悄的消失了。因此,现今的希盟核心人物,对承认统考、废除大道收费、降低汽油津贴、永久地契……避而不谈了。胜选和政权,都是希盟首选的考量,其倡导的理念只是个口号,把人民福祉的承诺抛诸脑后了。这恰是“批评腐败者为盟友的悖论”,背后也掀开了希盟所谓的改革,实为权力竞逐的遮羞布。回看德国的联盟协议中,有白纸黑字强调跨党派合作和共同治理的原则。
ii. 形式主义不能掩盖失责-治理失灵反思“行政议员报到”的欺骗性
一场布特拉高原天然气管泄露爆炸事件,意外揭露了雪州政府未能建立有效的制度化危机应急机制。虽然雪州行政议员在事件发生后,每天准时报到,但这未能掩饰其治理无能。雪州政府似乎以流于表面、缺乏实质的形式到位,来证明其倡导的实质绩效制。
希盟各政党也没有正式像样的拯救单位,难道,这又是有什么难言之隐吗?至今,调查报告还没公布天下和事件发生后雪州各部门协调严重失调。这可是希盟执政超过十年的州政权。现今,却有部长开始做出呼吁选民再给5年的时间去落实一些政策,可信度值得怀疑。
反之,马华志工团成立于2005年, 为需要协助的个人与单位提供适时的人力、物资、医疗、心理建设与法律援助以及适时适当的援助为使命。事发第一时间,马华雪州联委会主席拿督刘亚强,连同雪州宣传局主任颜炳皓和马华志工团(CRSM)宣传主任庄赐昭就前往当地进行慰问和了解情况,以进行后续的行动。这点,他们是自掏腰包,连汽油和过路费都是自费的。反之,当地的民选议员,薪金和汽油津贴皆来自公帑,却第一时间不见踪影。
2008年大选,马华失去超过半数上届大选所赢的议席,只赢得15个国会及32州议席而造成势力消减。至今,这也没有丝毫影响马华志工团在我国的赈灾出席率。人
民不妨深思,真正比较各政党的素养和素质。有事就找马华,选举却投希盟,这就是华社目前普遍跳不出的窘境。
另外,目前国盟看来是希盟另类的魔鬼,要是下一届希盟和国盟成为盟友了,是否魔鬼也将会漂白变成神仙,值得观察。
iii. 网民煽动性言论,谁才是鼻祖,谁吃到辣椒,就开始感觉辣了
要是大家有观赏政治演讲视频的习惯,会不难发现,是哪个政党成员,时常在演讲口出脏话、口出狂言?把敌方人物描绘成魔鬼。敌对方的家庭成员也不放过,逐一悉数
问候。现今,当有异议声音出现时,肚里却不能乘船,不能接受批评,这点就点到即止。如今,一句:shut up ,要异议噤声,让大家看清该党领袖的素质素养在领导层更迭后是否有所提升,看来也是五十步笑百步。
这里,不妨斗胆建议:倘若该政党和希盟领袖具体向全国人民道歉和认错,或许,网民在往后的日子,会考虑以较文明的文字留言和交流。到时,我国的政治风气提升,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