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类AI数字人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不仅包括专为直播、电商、教育等行业打造的虚拟主播,如百度的“度晓晓”、韩国的“Reah Keem”,当然也不能忘了大马广播电视台(RTM)早在今年二月的AI新闻播报员林智元。

另笔者惊讶的是,一些平台甚至出现了可以精准复制真人形象、声音乃至语气的AI克隆技术。例如,蝉镜、Heygen、小冰等平台只需短短几分钟的视频素材,便能生成与真人几乎无异的数字分身。中国视频网站哔哩哔哩也出现许多AI模拟歌手,专门用歌手独特演唱风格演绎其他歌手的歌曲,比如用 “甜心教主”王心凌的甜美嗓音与演唱方式,诠释了一首截然不同的英式摇滚《不能说的秘密》。

是的,AI数字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崛起。从全天候不间断直播的AI主播,到形象逼真、语气自然的AI网红,市场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

过去,成为一名网红需要长时间的内容打磨,从策划、录制、剪辑,再到粉丝互动,过程相当繁琐。然而,AI数字人却能轻松突破这些瓶颈。AI网红可以实现24小时在线直播,全年无休,不受生理限制,也不会因情绪波动影响表现。品牌商家当然会青睐这类“永不疲倦”,更不会闹出丑闻的虚拟主播。

以中国市场为例,电商平台淘宝、抖音纷纷引入AI带货主播。这些AI数字人能精准分析用户购物习惯,实时调整推荐产品,用多个身份在不同平台同步运作。这种高效的内容生产能力,使真人网红在竞争中相形见绌。

随著AI工具的应用门槛降低,越来越多的素人可以轻松生成高质量的视频内容,甚至可以打造自己的AI分身,从而增加市场上的内容供给。然而,内容的爆炸式增长也可能导致观众审美疲劳,进一步拉低真人网红的吸引力。

此外,AI生成的深度伪造内容也可能对真人网红造成影响。前白宫信息主管特蕾莎·佩顿警告称,深度伪造可能引发类似《黑镜》情节的混乱,使人们分不清现实与虚拟世界。

尽管AI网红来势汹汹,真人网红依然拥有无可替代的独特优势,至少在短期内,AI仍难以彻底取代他们的影响力。首先,真人网红能够激发真实的情感共鸣。粉丝之所以追随某位网红,除了内容之外,还包括个性、人生经历,以及与观众之间的深厚情感。AI或许能精准输出海量信息,但它无法真正理解在小巷里滚动玻璃弹珠的童年乐趣,或是在中学课堂折纸飞机打发时间的琐碎日常。

其次,真人网红具备独特的创造力与即兴发挥能力。许多成功的网红并非单靠美貌或才艺,而是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创新能力,不断创造出让人眼前一亮的内容。AI虽然能生成内容,但依然依赖于人类的编程与设定,其创造力仍然受限。

此外,AI数字人的亲和度问题也成为一个隐忧。当观众得知自己喜爱的“主播”其实是AI时,他们的信任感或许会受到影响。是的,尽管部分粉丝愿意接受虚拟偶像,但许多人仍然希望与真实的人交流。

面对AI数字人的冲击,真人网红无需被动挨打,而是可以主动适应,与AI共存。例如,网红可以借助AI工具提升内容创作效率,让AI辅助剪辑、优化脚本,甚至用AI数字人分身管理社交媒体,提高与粉丝的互动效率。

一些网红已经在探索“虚实结合”的运营模式,例如在真人直播中引入AI助手,与粉丝进行互动,或者用AI生成自己的数字替身,在不同市场同步运营。这样既能发挥真人的情感优势,又能利用AI的高效性,形成互补关系。

与此同时,品牌方也意识到,尽管AI可以提高效率,但人类的真实性依然是不可替代的。因此,未来很可能出现“真人+AI”的双轨模式,即真人网红继续扮演品牌代言人的角色,而AI数字人则作为辅助工具,负责日常的直播、运营和数据分析。

AI的崛起,固然会让网红行业经历一场洗牌,但本质上,网红行业的核心逻辑依然未变。无论是AI还是真人,最终决定其受欢迎程度的,依然是内容的吸引力、粉丝的共鸣,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

真人网红不会在短期内被AI完全取代,但他们必须与时俱进,学习如何与AI共存,并利用AI提升自身竞争力。在未来,或许真正能红的,并不是纯AI数字人,也不是单纯的真人,而是懂得如何驾驭AI的双栖网红。
 

谭政宗

医生,自由撰稿人。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