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斋节将至,一段民主行动党蒲种区国会议员杨美盈教孩子用手吃饭的影片,在社交媒体上掀起风波。有人赞许,也有人冷嘲热讽,甚至有人将之解读为“投靠伊教”、“文化背叛”,言辞激烈,毫无馀地。
身为马来西亚人,更身为华裔,我想说:用手吃饭,本身没有任何问题,反而是值得鼓励的文化体验。
如果今天我们看到友族朋友舞狮、说中文、写书法,我们无不大声喝彩;那为什么,华裔教孩子学习友族文化时,我们却投以异样的眼光?
这背后,反映的也许不是文化分歧,而是心态上的不成熟。
用手吃饭,是文化,不是政治
我完全理解与支持杨美盈在开斋节期间,带孩子体验马来传统的用手吃饭方式。文化,本就应该彼此尊重、彼此体验、彼此欣赏。
但我也必须说,佩戴头巾的部分,略显矫枉过正。
若非出于信仰,亦无特别需要,在文化交流的场合佩戴它,反而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尤其在政治人物的身份下,更容易被看作是一场“秀”而非“共融”。
我们应该鼓励文化理解,但也要避免将文化当作政治包装的工具。
亲身经历:文化是温柔的学习,不是对抗的标志
去年开斋节,我和太太苑柔特别带著1岁的儿子走进一家马来传统服饰店,为的是让孩子从小接触友族的文化同时也让自己踏出一步来亲身感受这个国家的多元与美丽。我认为共庆佳节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在挑选马来装的过程中,我才发现自己过去近三十年来,竟从未真正了解这些服装背后的意义与结构。而更让我感动的,是店员和顾客的热情与善意。他们愿意慢慢解释、耐心推荐,把我们当作一家人般欢迎。
最终,我和太太也买了一套同色系的马来服,和孩子一起穿上,与友族朋友共庆佳节。这是我为孩子种下的一颗和谐的种子,是身教,更是心教。
华裔该思考的问题:我们是否也愿意打开自己?
当我们批评他人“文化入侵”时,我们是否也愿意反省:我们有真心敞开过心扉,了解友族的文化、节日、禁忌与信仰吗?
马来西亚是一个很幸运的国家。我们拥有进入多元文化的“特权通道”,我们不需要出国就可以吃到不同族群的食物、参与不同宗教的节庆、了解多种语言与服饰。
但太多人,把这些节日视为“放假出游”的机会,却从未真正走近过友族的生活。
越了解,裂痕越少;越靠近,误解越少。
如果我们希望下一代能生活在一个更开放、更包容的马来西亚,那融入体验友族的佳节,就是个好起点。
多元共融不等于身份模糊,更不应该成为政治表演
我不认同网络上对杨美盈的批评,更反对那种“谁用手吃饭就变成谁”的身份焦虑。但我也认为,作为公众人物,要更敏锐地拿捏文化与宗教的界线——亲近,不代表迎合;理解,不需要表演。
马来西亚各族和谐真正需要的是诚意,而不是在台面上做秀。文化的交流,应该自然发生在餐桌、节庆、生活的细节里,而不是在镜头前被过度包装。
马来西亚的美,在于我们愿意走近彼此。
身为马来西亚人,我们生来就拥有一个难得的机会:去学习、理解、欣赏彼此的文化。这是世界上很多国家没有的优势,我们更该珍惜。
愿我们在开斋节这个美好的节日里,不只是享受假期,而是走进友族朋友的文化世界,听他们的故事、说一声Selamat Hari Raya、穿一件马来装、试著用手吃一口饭。
因为你迈出的每一步,都是下一代和谐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