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马来西亚政府提出推行“非穆斯林指南”的倡议,虽然最终被内阁否决,但也提醒我们对宗教与文化的界线思考。这一议题不仅关乎宗教自由与文化认同,更触及了马来西亚多元社会的核心问题:如何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构建真正的理解与和谐?

我们不妨参考中国老祖宗的智慧,从中华文化的传统思想中汲取养分,为当下的社会议题提供新的视角。同时,我们也需要意识到,只有通过促进各族群之间的深层理解,才能让那些试图通过种族和宗教议题进行炒作的政客失去市场。

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强调“和而不同”的理念。孔子在《论语》中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句话告诉了和谐的真谛——并非要求所有人完全相同,而是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寻求共存。马来西亚作为一个多元种族、宗教与文化的国家,正需要这种“和而不同”的精神。我们不应试图通过政策或指南来消除差异,而应学会在差异中寻找共同点,通过对话与理解实现真正的和谐。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大家对彼此的不理解,让那些试图通过煽动种族和宗教情绪来捞取政治资本的政客无从下手。

此外,中华文化中的“中庸之道”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中庸并非平庸,而是追求平衡与适度。在宗教与文化的议题上,中庸之道提醒我们,既不能过度强调某一群体的特殊性,也不能忽视其他群体的感受。例如,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避免单向度的决策,而是充分考虑各族群的需求与感受,找到平衡点。正如《中庸》所言:“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只有在平衡中,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与繁荣。这种平衡的追求,能够有效削弱极端言论的吸引力,让那些试图通过制造对立来获取支持的政客失去立足之地。

回顾历史,马来西亚的多元社会结构在经济发展中曾一度达到某种平衡。例如,1990年代在马哈迪的领导下,通过经济快速增长,族群间的矛盾被暂时掩盖。然而,经济手段并不能完全解决文化认同与宗教理解的问题。当经济红利消退,深层次的文化与宗教差异再次浮出水面。华社在教育、文化认同上的努力,以及马来社会对宗教价值的坚持,都反映了不同群体在多元社会中的生存之道。在这一过程中,中华文化中的“以和为贵”思想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以包容的心态看待差异,以对话的方式化解矛盾,而不是通过设立条框来限制讨论。只有通过真诚的对话,才能消除误解,让那些试图通过炒作种族和宗教议题的政客失去煽动的空间。

要真正实现宗教与文化的和谐共存,我们需要超越表面的政策设计,深入探讨如何促进不同群体之间的理解与尊重。教育与历史的角色尤为重要。当前的教育体系应更全面地反映各族群对国家建设的贡献。例如,华社先贤在开垦土地、推动经济转型中的努力,以及马来社会在维护宗教与文化传统中的坚持,都应成为国家记忆的一部分。只有通过教育,让年轻一代了解彼此的历史与文化根源,才能消除偏见,建立真正的尊重。这种对历史的全面认知,能够有效削弱政客利用片面叙事进行炒作的可能性。

此外,文化记录与对话平台的构建也至关重要。我们常常听到马来社会强调宗教的重要性,但鲜少有人深入了解华人为何注重经济;同样,华社对马来社会的宗教禁忌与思维模式也缺乏足够的理解。这种信息不对称,往往成为误解与偏见的温床。通过社区交流项目、跨文化讲座以及节庆活动的共同参与,我们可以从小处著手,促进不同族群之间的对话与理解。例如,让马来学生了解华社如何庆祝春节,或让华裔学生理解开斋节对马来社群的意义。在这一过程中,中华文化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可以成为我们的行为准则。只有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才能真正实现理解与尊重。这种深层的对话与理解,能够让那些试图通过制造对立来获取支持的政客失去市场。

“非穆斯林指南”的提出与否决,提醒我们不应通过设立更多的条框来限制讨论,而应鼓励更积极的对话与交流。单向度的政策设计或信息传递,不仅无法解决问题,还可能引发反感和对立。真正的和谐,建立在双向、深层的对话基础上。政府的目标不应只是通过政策来规范行为,而是通过教育、文化与社区互动,撒下理解的种子,让宗教与文化的界线在对话中逐渐消融。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让那些试图通过种族和宗教议题进行炒作的政客失去煽动的土壤。

拨款与政策固然重要,但它们只能解决眼前的问题。长久的和谐,需要全社会对彼此文化与宗教的认知与尊重。让我们从老祖宗的智慧中汲取力量,以“和而不同”的精神、“中庸之道”的平衡,以及“以和为贵”的包容,共同为下一代营造一个互相理解、平等共生的马来西亚社会。唯有如此,种族主义与宗教偏见的“大树”才会失去生长的养分,多元社会的“花园”才能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色彩,而那些试图通过分裂社会来谋取私利的政客也将无处遁形。
 

张溢豪

自由撰稿人,大学生。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