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新年期间,大家总会互道“恭喜发财”,祝福彼此能赚大钱。然而在现实中,马来西亚人距离“高收入”和“共同富裕”还有多远?
根据世界银行(World Bank)的数据,2023年大马的人均国民收入(GNI per capita)为11,710美元,与高收入国的门槛14,005美元相比尚有差距。尽管世界银行马来西亚首席经济学家阿普瓦尚奇(Apurva Sanghi)表示,我国可能在2028年跻身高收入国家行列,但这仍取决于未来几年的经济成长率、汇率波动以及高收入门槛的变化。
即便人均收入达到高收入门槛,也不代表所有人都能“发财”。平均值往往会被高收入者拉高,无法反映一般民众的真实生活水平。要理解收入分配的现状,还需借助其他指标。
所得分配不均:马来西亚的现况
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是衡量收入分配不均的常用指标,数值介于0到1之间,越高代表分配越不平等,而依照国际标准,高于0.4就属于高度不均。根据大马统计局的数据,1970年至2022年间,我国的基尼系数长期高于0.4,但呈下降趋势,最近一次的基尼系数为0.404,接近中度和高度不平等的临界点。这显示政府的重分配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
然而,美国乔治城大学经济学教授Martin Ravallion的研究指出,统计局的基尼系数仅反映了“相对不平等”,即富人与穷人收入比例的变化,而未考虑“绝对不平等”,即两者收入差额的变化。这两种指标可能呈现截然不同的情况。
举例来说,假设A和B两人分别在第一年赚取5,000令吉和10,000令吉,第二年两人的收入分别增长至6,000令吉和11,500令吉。从比例看,B的收入从A的两倍降至1.92倍,不平等似乎减少了;但从绝对金额看,B比A多赚的金额从5,000令吉增加至5,500令吉,差距反而扩大。
这正是马来西亚面对的情况,由于建国初期的不平等程度高,尽管重分配政策降低了相对不平等,但绝对不平等仍有所扩大。如果将财富分配纳入考量,不平等程度可能更高。这揭示了政策的局限性和挑战。
挑战与政策的局限
政府通常透过税收、福利政策等方式进行收入重分配。然而,要制定有效政策,首要任务是精准识别不同收入群体。目前,政府依据收入将民众划分为高收入的20%(T20)、中等收入的40%(M40)以及低收入的40%(B40)。
不过,国库控股研究机构(Khazanah Research Institute)指出,这种基于收入的分类方式可能存在偏误。研究发现,B20群体的支出主要用于必需品,M50则在基本需求与理想消费间挣扎,真正拥有中产及以上消费能力的仅限于T30。这意味著现有分类无法准确反映各收入群体的消费模式和实际需求。
此研究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分配不均的情况,高收入者数量较少且收入绝对差距大,中低收入群体则难以显著提高消费能力。如果政府不进行有力干预,这种结构性问题恐怕将持续存在。
民众的期望与政策方向
根据亚洲民主动态调查(Asian Barometer Survey)2019年的问卷结果,91%的马来西亚受访者认为政府有责任确保全民享有基本医疗服务;85%认为政府应提供可负担房屋;69%认为政府应保障基本必需品;而仅有60%的人认为政府应缩小贫富差距。这表明,大多数民众更关注基本需求的满足,或许也反映了普罗大众日常的挣扎。
满足基本需求确实能缓解不平等的部分影响,但未必能进一步提升生产力和薪资。政府也需要在教育、职业培训及就业媒合方面投入更多资源,有效帮助中低收入群体提高技能、参与生产力更高的经济活动,从而增加收入。
若我国要从当前状态迈向高收入国家和共享繁荣的目标,需要综合考量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和政策效率。一方面,应继续优化重分配政策,如改善税收体系和福利分配,确保资源有效流向低收入群体;另一方面,应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提升全民的经济参与度和收入。
我们应追求的不仅仅是经济指标的跃升,更是社会各阶层都能享有发展成果的公平与正义。这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在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之间寻求更好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