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体诗无论是五言或七言绝句或律句,任何一句当中如缺少双连平便是犯了“孤平”之忌。

犯孤平的原因,主要是有些诗人作近体诗只依据“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仅注重五言或七言诗的二、四、六的平仄字,而不经意把五言诗的第一个字的平声字改为仄声字,或把七言诗的第三个字的平声字改为仄声字,便会犯了孤平之忌。

虽然孤平被视为创作近体诗之忌,在唐朝还是有不少五言诗或七言诗,甚至有些名篇,也犯了孤平之忌。例如:

白居易的《燕子楼三首》

(其二)的其中一句:
“曾到尚书墓上来”
(平仄仄平仄仄平)

崔颢的名篇《黄鹤楼》第三句:
“黄鹤一去不复返”
(平仄仄仄仄仄仄)

杜牧的《寄远三首》(其一)的其中一句:
“清夜一声白雪微”
(平仄仄平仄仄平)

孟浩然的五律《与诸子登岘山》首句:
“人事有代谢”
(平仄仄仄仄)

从上面的例子看来,显然是唐朝诗人并没有把孤平视为大忌,而是著重不以辞害意。

孤平是种拗体格律诗崔颢的名篇《黄鹤楼》,除了犯孤平,还犯上“三平调”和“三仄脚”。然而历代的诗评家把《黄鹤楼》评为千古绝唱,诗仙李白读了《黄鹤楼》即搁笔三赞。

再看看晚唐诗人李商隐所作的《乐游原》有句“向晚意不适”不但是全句皆仄声,且犯了三仄脚,还是一样灿耀古今,传诵不断。

其实犯孤平也算是近体格律诗的一种格律诗家称之为拗体诗。这类拗体诗就是格律诗的一种;并非是一首不合格律的诗。

华教斗士林晃昇前辈的一首七绝既是被一位自称春秋笔的言论家评为诗意一流,是好诗,就不须有“可惜是一首不合格律的诗”。

当然,如能够使到句子有双连平则更好。试看看下面一首七律的颈联出句和对句:“离骚一曲千秋唱,哀郢九歌万籁沉。”

其对句(平仄仄平仄仄平)虽然犯了孤平,但还可把出句和对句的首四个字上下调动对调补救,即把上面的颈联改为:

九歌哀郢千秋唱,
(仄平平仄平平仄)
一曲离骚万籁沉。
(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样的调动,既可遵守“平仄交错”的规则,避犯孤平,亦可保持对偶工整的律句要求,也没有因辞害意。

初学近体诗者,一般上是依照既定的平仄格律来写,是不可能会犯“孤平”或“三平调”;“孤平”更非是是初学者很难懂的一道障碍。

说是林晃昇前辈这首犯孤平的七绝会误导初学者是不正确的。反而林前辈的拗体七绝却启迪引导初学者突破格律的框框,作出灵活创意,内涵丰蕴的诗篇。

莫顺生

新纪元学院教育系学术顾问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