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华人社会难解的课题大概是华人出生率的下降带来的各种问题,其中的冲击不仅仅是商业(华人餐饮、中文影视、华文音乐、华人时装服饰等),还包括华文教育、中文媒体,甚至是华人社团的青黄不接都逃不出出生率下降的的影响,可以说这是目前华人社会最大的内忧。
然而年轻人不生有解吗?有人认为政府应该提供更多福利,更有人认为是华人被制度排挤的结果。只是放眼全球,可以发现经济发展越发达、教育水平越高的国家,出生率越低。这不是凭空捏造,而是过去数十年来在全球经济发达的区域人口变化的经验归纳所得,亚洲的例子包括新加坡、韩国和日本,更远的还有德国、法国等欧美发达国家。在人民接受教育程度高,对生活有不同的想法后,生育率必然会下降,因此生不生小孩不一定与政治有关,更有可能是整体生活条件改变的结果。
至于是否能够扭转生育率下降的情况,我们也可从各国所祭出不同的政策,包括生育补助、育婴福利、育儿津贴,甚至是父母亲都能够享有育儿假等福利等的成效得到结论。从各国过去的经验来看,不管何种福利政策,对于扭转生育率下降的情况效果甚微。因此大家也无需怪罪华社的年轻一代不愿担当,这毕竟是整个社会与生活文化转变产生的必然结果,华社只能够做好最坏的打算。
在华人人口数的下降下,传统上被框定属于的华人行业或是领域将首当其冲,比如传统的华社三宝(华教、华文报、华团)的前路就困难重重。举例来说,华文教育体系长久以来以民族教育自居,用母语教育为号召的华文教育系统早已因为人口结构的转变而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发展挑战,除了非华裔的学生数量比例上升,未来华人比例降低,愿意从事华文教育工作的年轻人也一定比目前更少,华裔老师不足问题将是未来的一个巨大问题。由此可见华校的未来势必需要转型,而华文教育论述也必须要作出调整,甚至华小一间不能少的主张更可能需要妥协,这是现实无奈之举。
此外,会馆等华团组织也面对转型的困境,如今很多华人新生代早已没有了老一辈对各自籍贯所属的地缘、血缘归宿,加上整个社会文化结构的变化,这也使得华团面对严重青黄不接的问题。而很多华团组织拥有雄厚的历史文化资本,甚至也有庞大的资产,如果没有做好规划与转型,那势必会成为未来难以解决的课题,也直接冲击我国华人的历史传承。
华文报业在过去是马来西亚华社最重要的资产,然而随著网路和社交媒体发展带来的冲击,加上华人社会内部有不同语言群的多元性,中文报刊阅听人人数日益下降,中文报业的的经营越来越困难,为了留著读者,选择与网路新闻比快、比辛辣的做法是否能够成功扭转劣势,也是一个疑问。因此中文报纸如何在未来能够持续的经营,一直都是过去这廿来媒体业一直试图突破的困境。
纵观来看,华人人口从独立时占全国人口的33%,至今下降至目前的近20%,华社必须接受华人结构的变化是无法扭转的现实,所以大家必须要正视这个现实的变化,从中反思华人社会与国家的关系,重新找到一套新的华社论述,否则我们将无法回应整个趋势变化带来的冲击,过去视为骄傲的文化传承将被挑战,这不是我们先辈们乐见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