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不缺聪明人,缺的是让聪明人去闯的环境。”

这句话,或许能概括当下本地创业生态的核心问题。

创业不是口号 而是制度成果

马来西亚政府这些年高举创业国家的旗帜,从MyDigital蓝图、Dana Penjana创投基金,到近期财政预算案中的科技加速器计划,口号并不少。

但对许多初创企业创办人而言,真正的挑战往往不是有没有补助,而是能不能生存。

根据金融数据公司PitchBook数据,2024年东南亚创投资金中,新加坡吸引超过60%,马来西亚仅占约5%。这背后反映的不只是资本规模的差距,更是制度成熟度的鸿沟。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区域创业生态的差异,我们可以看看以下对比表:

这张表说明,马来西亚的问题并非缺乏创业者,而是制度层面缺少完整链条。在新加坡或美国,创业不是单点支持,而是一整套系统:从早期资金、政策激励到失败机制,环环相扣,形成正循环。

马来西亚目前仍停留在项目导向的阶段,缺少制度化的创业生态。

资本成熟度,决定创业深度

创业生态要繁荣,靠的不只是创业者的激情,更要有“懂创业的资本”。

美国的创业神话并非偶然,Y Combinator(YC)、Andreessen Horowitz(a16z)等机构的存在,使创意可以在制度化的投资体系里迅速孵化。YC从2005年至今,已孕育出Airbnb、Stripe、Coinbase等独角兽。

这种机构的核心价值,不是钱,而是系统。它提供导师指导、商业模型打磨、技术验证与融资桥接,形成高信任度的创业社群。在马来西亚,这样的组织仍然稀缺。我们有加速器(accelerator),但缺乏创业文化+资本智慧的结合体。

要吸引类似YC的机制来马,前提是资本自由度与市场预期稳定性。如果政策频繁更改、监管不确定性高、税收复杂,那么再有热情的创业者,也会被现实冷却。

政府的角色:从补贴者转向催化者

目前的创业政策仍偏向扶持导向,以补助、配套、比赛为主,但这类短期激励难以形成生态效应。政府应更大胆地转型,从补贴者变成催化者。

催化者做的不是给钱,而是造环境:

• 让监管更透明;

• 让失败更可承受(例如更灵活的破产重组制度);

• 让资本市场更开放(尤其是种子期与A轮投资)。

菲律宾近年推出 Startup Venture Fund(SVF),与私营资本共同投资,三年内帮助超过300家初创公司融资成功。这个模式值得马来西亚参考。

我们需要的,不只是创业者

创业生态的完整,需要投资人、导师、政策制定者、媒体与社会的容忍度。

当一个年轻人说要创业,社会的第一反应不应是“你疯了吗?”,而应是“你需要什么资源?”,真正的创业国度,不只是硅谷,也不只是新加坡,而是任何一个敢让年轻人失败一次的地方。

马来西亚不缺创意,不缺市场。缺的,是一个让创业不再像赌博,而更像科学实验的生态系统。期待有一天,我们能看到属于马来西亚的Y Combinator,让本地的创业者不必飞往新加坡,才能被看见。

王赫奇

企业文化研究者和连续创业家。至今共为超过百位企业家、教授、以及各领域专家出版书籍,并在2021年实现出版社的绿色转型。目前专注于企业永续发展、经济与政策研究、组织架构与企业管理课题。此外,还在东盟多国推广企业文化,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