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国学府接二连三爆出轰动全国的社会案件,先有沙巴女寄宿生坠楼案、接著有甲州轮奸案、雪州中学生被刺死案、吉打法定强奸案等。每一宗案件令人心痛不已,受害者的遭遇让人不忍卒读,而加害者令人发指的行为更加使人咬牙切齿,恨不得将其碎尸万段,以平心头之恨。

然而,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为什么人们会对一个与自己毫不相干的陌生人的错误感到愤怒? 为什么即便该事件与自身利益无关,甚至未对社会造成直接影响,仍有那么多人愿意耗费时间与精力,在网络上声讨、谴责,甚至"讨伐"当事人?

根据日本脑科学家中野信子的研究,她认为"人类大脑天生去找背叛者、不守社会规范者等的显而易见的攻击对象,并且对于制裁这些人产生快感"。

正如电视剧和电影的情节,当大魔王受到惩罚或罪有应得时,观众无不拍手叫好,感到大快人心。现实中亦然,深信"我即正义"的人,每一次谴责他人错误行为时,大脑的快乐中枢神经会受到刺激,分泌多巴胺,使人从中得到快感。

然而,若一个人频繁沈溺于"惩罚他人"所带来的多巴胺刺激,就可能发展出所谓的"正义中毒"。正义中毒者认为,只要自己是对的,就能理直气壮地对他人施加攻击或言语羞辱,极端者甚至会跨越界线。以近期的案件为例,服刑中的囚犯可以在狱中考试,不过网民却质疑为何甲州加害者可以继续报考大马教育文凭。此类质问虽出于愤怒,却往往忽略了制度背后的教育更生原则。

在他们看来,只要自己是"对的",打著"正义大旗"就无须顾虑手段的合理性,包括人肉搜索和公审。于是,原本属于人类美德的冷静、自制、体贴与同理,瞬间化为乌有。正义中毒者把不同意见者或行为难以理解的人贴上各种标签,图以语言暴力造成最大的伤害,只为让加害者"付出代价",而忽略了理性讨论与事实查证的重要。

社交媒体的盛行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现象。匿名留言的便利,让使用者肆无忌惮地散播来源可疑的消息,做出真伪难辨的指控。社交媒体的普及让每个人都能发言,也成为了舆论操控的力量。如今的"舆论战"往往火力猛烈,却缺乏事实依据;论述漏洞百出,充其量只是情绪的宣泄。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社交媒体制造了"同温层"。人们倾向于与思维相似的人为伍,只接收符合自身立场的资讯。久而久之,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便悄然形成——我们习惯于相信自己想相信的,排斥任何挑战既有信念的声音。

当然,这并不意味著我们沉默、冷待或漠不关心他人的不幸遭遇。面对悲剧与社会不公不义之事,我们理应发声、关注与监督,但关键在于,我们的表达应该回归理性,内容应当基于事实,而非被愤怒和情绪牵引著我们。学会并列思考,承认世上存在多种不同的观点,理解复杂事件背后的社会成因与人性面向,或许正是从"正义中毒"中解脱的第一步。 
 

谢光量

毕业自马来亚大学统计学系,曾任隆雪华青团长,目前为隆雪华堂和林连玉基金的董事以及雪隆福建会馆青年团秘书。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