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我在意大利的学习与实习已经接近一年。回顾初抵达意大利的那段时间,心情既兴奋又有些迷茫。一方面,我非常期待能有机会在欧洲接受专业训练,并能在不同的城市中感受当地文化;另一方面,也对未来充满担忧,特别是在学术进度与语言能力方面的挑战。
由于意大利语在当地医疗体系中被广泛使用,作为外国人,掌握基本的意大利语几乎是必要条件。初期我在语言沟通上确实遇到了一些困难,也曾怀疑自己是否能够适应这种完全陌生的学习环境。但庆幸的是,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我逐渐适应了当地的生活节奏和教学方式,学习进展也相对顺利。
在一次心血管病理学的考试中,我经历了非常深刻的实习体验。考试前几周,我便开始系统复习相关知识,准备过程让我回忆起学生时代备考的紧张氛围。
考试当天,我如常前往医院,穿上解剖专用装备,与病理学家一同进入解剖室。当日共有两具遗体需要解剖,考试安排在中午进行,因此我们在上午完成了解剖任务,时间相对充裕。
第一具遗体是一名胎龄为18周的婴儿。在母亲产前检查时,妇产科医生发现胎儿已无生命迹象,随后安排其住院引产,婴儿遗体被送至我所在的病理部门以确定死因。
解剖过程中我们发现,婴儿双手存在明显发育缺陷。X光显示双侧手掌无骨骼结构。此外,婴儿的内脏器官大致正常,未发现可直接导致死亡的明确病因。我们接著对胎盘进行了采样,同时等待进一步的基因检测结果,以期更全面地了解死因。
第二具遗体为一位76岁的意大利男性。他于一周前在家中楼梯跌倒后昏迷。初步诊断显示其头部未受损,但伴有多根肋骨骨折及双侧肺部出血。尽管接受了治疗,最终仍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此案例的特殊之处在于其法律属性不明确——究竟是司法案件,应由法医处理,还是医疗死亡案件,应由病理学家负责?由于涉及程序界定,验尸官召集了多位法医、病理学家及相关专家进行讨论,最终决定由我们病理科团队执行解剖。因此,该遗体在冰柜中保存了将近一周。
遗体外观保存良好,腹部出现轻微绿色斑块,但无尸体肿胀或液体溢出现象,显示冷藏系统运作正常。内部解剖发现死者确实存在肋骨骨折,双肺重量各超过1.5公斤,明显异常。肺组织切开后,发现多个脓性空腔,提示感染性病变。
进一步查询病史后发现,死者曾罹患肺结核。我推测此次肺部外伤可能诱发了潜在的肺结核覆发,感染加重导致最终的呼吸衰竭。这一病例加深了我对多重病因致死机制的理解。
完成两个遗体解剖后,我随即通过Zoom进行口试。与传统应试模式不同,意大利的考试更偏向开放式交流。教授们围绕心血管病理学的常见课题提问,更多关注我们的分析思路与临床处理方案的理解。整体氛围较为轻松,考试顺利完成。
虽然考试已结束,我仍将在意大利完成为期一整年的实习项目,之后返回马来西亚法医部继续服务。在剩下的几周里,我将前往英国伦敦参加欧洲心血管病理学年会,并完成当前阶段的研究与工作任务。
衷心希望未来还有机会回到意大利帕多瓦,继续在这片充满历史与学术氛围的土地上,深造与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