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艺术及文化部活动提供酒精饮料课题掀起千重浪,首相安华已经发表声明严厉谴责部长张庆信和他的部门,表面上看来,我国这个穆斯林占多数,奉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的国家,政府禁止官方活动招待酒精饮料可以被解释,但这也折射出我国继续走向伊斯兰化,世俗与多元社会进一步被压缩的困境。
回顾历史,独立初期的政府,并没有将酒精视为“洪水猛兽”,根据文献,国家公共行政学院(INTAN)更曾经将饮酒文化作为培训的一部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官访活动和外交场合提供酒水,也并不稀奇,我们的社会也并没有因此而大乱。
转折点发生在七十年代末期全球伊斯兰化浪潮之后,宗教逐渐成为我国政治正当性的来源,马来政党和政治领袖之间争夺宗教话语权争取支持,酒精从原本的个人选择变成了禁忌,这全然是政治手段操弄使然,并不是官方活动的传统。
我国第一任首相东姑阿都拉曼及第三任首相敦胡先翁,都曾表明大马是世俗国,虽然我国穆斯林占人口大多数,也不全然能合理化官方活动禁酒的举措;伊斯兰教是官方宗教,在宪法上是尊重伊斯兰的地位,但也不代表宗教教义直接等同于国策。官方活动是公共领域,可以选择体现我国的多元,而不只是单一宗教的延伸。
在多元社会里,很多宗教都有自己的饮食禁忌,如兴都教徒不吃牛肉、有佛教徒茹素,那为什么只有穆斯林的饮食禁忌会受到官方活动的政策规范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那都只是政治的选择和权力的展示吧了。
对于酒精的态度,穆斯林和非穆斯林往往看法大相迳庭,非穆斯林普遍视酒水为社交饮品,不涉及信仰对错;而很多穆斯林则把酒精视为严格的禁忌,甚至容易被冒犯,即使有相对温和和自由派的穆斯林持宽松立场,这类声音也难以出现在公共话语空间。最终只剩下保守立场在主导,世俗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旅游部活动招待酒精饮料课题,带出来的是我国穆斯林和非穆斯林在感受上有没有被尊重的矛盾,以及宗教化和守护世俗多元立场的对抗;如果我们坚信我国还是一个多元世俗的国家,那我们就允许差异并存,大家各取所需,自由选择,独立初期的经验已经证明,这样的共存完全是可能的。
奈何,政府的立场似乎已经在首相的谴责声中作出了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