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中秋。皓月当空,酒杯映月光。古人赏月饮酒,举杯邀明月。苏轼问:“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那是一种孤怀,也是一种自省。
千年之后在马来西亚,月亮依旧皎洁,却多了一层政治阴影。如今连“把酒问青天”这动作,都可能被人上纲成“违反文化与宪法精神”。
近来,旅游、艺术及文化部长拿督斯里张庆信因出席全球旅游峰会晚宴、桌上出现酒精饮品,被某些政客扣上“文化不当”的帽子。这场国际层级的交流活动,本意是展示马来西亚多元包容的形象推广大马旅游,却被炒成要求部长下台的理由。
巫青团长阿克玛与土团党议员玛丝艾米雅蒂轮番发难,质疑“官方活动怎能喝酒”,声势浩大,理据荒谬。他们打著“宗教与文化” 的旗号,行的却是政治算计之实。
问题从来不在酒,而在权。
张庆信说:“我不是穆斯林,我喝酒有何错?”
这句话听来简单,却比国会里许多冗长辩论更直指要害。他讲的不只是喝酒,而是作为大马公民,理直气壮地活在宪法赋予的自由里。宪法第8条保障人人平等,第11条保障宗教自由。这是国家根基,不该被任何人以“政治正确”为名践踏。
这场风波揭示的是整个社会对非穆斯林文化自由的逐步收窄。然而,大马华人早已被驯化。我们被教育要“识时务”、要“懂分寸”,结果越懂分寸,越没有地位。当非穆斯林在公共空间连自己的文化行为都得小心翼翼,这个国家就已经在默默教我们自我矮化。长久的沉默,换来的不是更加和谐,而是习惯性的退让。
但更可悲的是,在这场风波里,国会最大党的华裔领袖们,几乎集体噤声。当年口口声声高喊“捍卫多元、自由平等”的政客,如今坐进体制里,却对这场针对非穆斯林文化的攻击选择沉默。在政治上沉默,就是权利的流失;一个社群若习惯了噤声,就会被体制定义成“不需要被听见”的群体。
华人社会该反思的,不是“该不该喝那杯酒”,而是“我们是否还敢为自己说话”。尊重他人文化,不代表要否定自己;包容,不等于卑微。如果一场多元国际晚宴都能被政治化,我们还谈什么“Malaysia, Truly Asia”?一个连文化自信都要自我审查宗教正确的国家,不会成为旅游强国,只会成为思想的孤岛。
今夜中秋,月亮依旧明亮,只是那杯酒,似乎多了一点沉重。喝酒本来就没问题,不敢发声才有问题。张庆信的敢言,不只是个人的胆识,而是一面镜子。它映照出这个社群的懦弱与低头,也提醒我们:尊严,不是别人给的;是你敢不敢举杯问天的勇气。
愿我们未来还能举杯邀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