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我与朋友相约喝咖啡。站在柜台前,我随口问他想点什么。他却立刻掏出手机,扫瞄菜单,然后请ChatGPT逐一解释饮品并推荐一款。我愣了片刻:喝一杯咖啡也要问AI(人工智能)吗? “是咯,我每天三餐都问它。” 朋友笑著答道。
这样的场景已不再罕见。相信你我都一样,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这样的对白:
“今天午餐吃什么?”——“等下,我问 AI。”
“这道问题怎么解答?”——“你不会去问 AI 吗?”
随著人工智能在短短两年时间内普及、常态化,上述对话已成为见惯不怪的现象。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对AI产生了高度信任及依赖。越来越多的人把生活琐事乃至重大决定,都交托给机器,并且对其建议或回答照单全收。AI正在从工具,悄然变成生活的“伙伴”,甚至具备一定的权威,比如,有人会以“我问了chatgpt“来表达立场的支持或反驳。然而,科技便利之馀,实际埋下了伏笔和危机。近期已有多起因AI误导而酿成的悲剧:
个案一:马来西亚一对老夫妻,被一段AI生成的视频欺骗,以为当地有缆车景点,结果白跑一趟,失望而归。
个案二:美国一名 60 岁男子,向AI 咨询饮食建议,竟长期食用有毒的溴化钠,最终中毒送医。
个案三:美国加州一名青少年,因长期依赖 AI 聊天,情感寄托于虚拟对话之中,最终在 AI 的影响下选择自尽。
这些悲剧说明了放弃思考,重度依赖和盲目听从AI将导致不堪设想的后果。轻者则劳财伤神,浪费时间,重者赔上健康,甚至是失去性命。人工智能创业者萨姆·休特梅克直言:“如果你给它们正确的信息,它们能做有趣的事;但若全靠它们自己,七成以上的结果是不准确的。”这句话点出了问题的核心——AI并非智慧,它只是数据统计与拼接的结果,并非理性思考。
一杯咖啡,原本只需片刻思考,如今却要交由AI决定。吃饭要问它,难点要问它,甚至连人生的方向,也有人愿意请它来指点。但我们要谨记的是,它不会分辨善与恶,也无法理解痛苦与幸福;它的回答只是一种“计算结果”、一种参考,并不是结合经验和现实权衡下的思辨。
AI的普及不可逆转,但理性思维和媒介素养也必须与之同步。学校教育应将人工智能素养与批判性思维纳入课程,教导孩子如何使用AI、如何质疑AI,更重要的是,如何在机器面前保有独立思考与判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