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盟主席慕尤丁宣布,13个反对党组织已同意组成一个“松散联盟”,以联合监督团结政府的施政。该联盟包括土团党、伊党、民政党、祖国斗士党 (PEJUANG)、大马民主联合阵线(MUDA)、大马印度人民党(MIPP)、马来西亚土著权威党(PUTRA)、大马人民进步党(PPP)、伊斯兰阵线(BERJASA)、社会主义党(PSM)、大马进步党(MAP)、全国印度穆斯林联盟党(IMAN)、以及尚未注册的大马民权共识党(URIMAI)。
国盟以外的这些政党,大部分都是没有吸票能力的小党;国盟拉拢他们组成松散联盟,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但尽管如此,要组成这个松散联盟也并不顺遂,社会主义党随后澄清并没有加入该联盟,拒绝与国盟合作。
小党的存在,是多元政治的重要象征,他们代表著特定群体的利益、议题或意识形态,一旦与大党整合或捆绑,就会容易失去它们的独特性,所以从民主角度而言,他们独立的存在是值得尊敬的,没有了这些小党保持独立性和坚持,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元诉求就容易被忽视。
然而,理想和现实有著巨大的落差,我国西敏寺民主制度下的“简单多数制”是不利于小党的,即使他们在某些选区长期耕耘,建立基本支持率,但依旧无法跨过胜选门槛,这也是许多选民犹豫是否应该支持小党的原因。人民可能对朝野各大联盟或党都失望,但也不敢冒“浪费选票”的风险,这种看似理性的选择,也进一步压缩了小党的空间。
除了有一些明确斗争路线的小党,也有更多小党其实是毫无社会动员力、无法赢得议席的,他们的存在更多是为了在大选时分一杯羹,借机争取政治资源,这样的政党,人民看不到他们长远的发展,反而觉得他们只是在“找吃”,捞取短期回报而已。
这些小党的存在,对民主的意义是复杂的,一方面,他们可能带来多元的政治竞争和观点;但另一方面,这些小党的分裂和逐利,却也令在野力量更加分散,政治版图更加的碎片化。
同质高 没差异
更重要的是,不少小党的同质性其实是很高的,他们在意识形态和政治路线没有显著的差异,这样的多党制,在数量上好像是有多党竞争,但在实质上却没有为选民提供更多的选择。对选民来说,这种同质化的多党林立其实没有什么意义,既然意识形态接近,又为什么要拆成多个小党呢?最终的结果就是大家都拿不到太多选票,谁也无法胜出。
在这样的制度下,政党的整合或结盟就成了小党更为现实的出路,理论上,意识形态相近的政党通过合并,能够集合票源、资源整合,可惜这在现实中难以落实,因为这涉及领袖们的领导权之争,很多人宁愿继续在小庙里当大和尚,也不愿在大庙里当小沙弥,失去主导权,因此,相较于合并,小党结盟比较符合人性。
通过结盟,小党可以借助主导政党的资源,获得政治资源并提高胜算,也可以凝聚在野党力量,代价就是,这样的结盟也伴随著妥协,部分小党的理念注定无法成为主要诉求,它们甚至可能被边缘化成为“橱窗摆设”,这就是小党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的两难。
长远来看,小党就算愿意坚持,也不见得容易在现有的种族政治生态和选举制度中突围,如果我国能够推动比例代表制的选举制度,让小党在议会中有能力占有相应席位,才能保障少数群体或小党在议会的代表性,小党或许才有机会长期生存和进一步发展。
尽管现实残酷,人民依旧不应该轻视小党的存在,特别是朝野主流政党屡屡让人失望之际,小党反而可能是保留政治希望和多元声音的重要力量,支持小党并非毫无意义,而真正的问题是:哪一些小党值得支持,哪一些小党只是在消耗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