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许多百年老城市都可发现二战前的老店屋,这些老店屋原本守著祖辈传下来的传统老行业,随著城市发展变迁,涌现了许多新开发的商业区,大型购物中心与新店屋把人潮给吸走了,老城区也因此对本地客源失去吸引力,有些店铺租给外劳做生意,从他们的出生地进口食品与食材,有者直接开设餐庁,让老城区渐渐地沦为外籍劳工的群聚处。
老城区曾经有过哪些行业的进驻? 经过爬梳依籍贯分,客家人的中药店和布装,广东人的打铁铺、兴化人的脚车店和理发店,永春人的树胶店、潮州人的杂货店,海南人的咖啡店。随著一些产业的没落,一些店主结束营业,例如树胶收购商。有些行业因孩子不愿继承而结束营业。另外,新兴商业区吸引了一些店家搬去。空置的店屋、外劳的群聚,于是就出现老城区异族化的现像。
华人的离开,外劳的进驻,这样的规律在全国各地上演。华裔人口因少子化而下降,外劳因群聚效应,以及国家经济仰赖外劳支撑劳力密集的产业,导致外劳人口数量一直维持居高不下。
半个世纪之前,老城区车马龙的景像不再,中文招牌被替换,即便是浮雕中文招牌也被油漆粉饰给掩饰。过去热闹的景像只残留在曾经在这里生活的中老年人的记忆。
过去的老牌匾,英文招牌的拼音,原先是行业与籍贯关系辨识的依据。如今留下的蛛丝马迹逐渐模糊,老城区承载著地方开埠的历史记忆。但需要勤力去挖掘并加以梳理才能看见它的脉络,这对历史学者而言是巨大的挑战。
老会馆、学校、教堂、清真寺和庙宇,以及英殖民政府留下的办公楼建筑是华人开埠的证据,但老店屋换了主人,改变了当地的生活方式,老城区的生活场景逐渐少了华人性。
地方华社组织将把老城区的复兴与文化产业挂钩,老建筑应该赋予新的生命。徒步区的规划、地方特色的饮食、伴手礼的消售,文化馆的设置都需要民间组织去落实,方可抢占国内旅游潮的红利。
因此,地方故事的述说,开埠历史的描述,在地华团应把出一本地方志列为重要任务,再与年轻人合作文化创意、文化产业化。激发老城区新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