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首相安华终于揭晓所谓的“非凡惊喜”。五大惠民措施,让直播间热闹非凡。然而,表面看似派糖,实则可能在挖洞。
一百令吉援助金、RON95油价预告下调、9月15日特别假期、昌明“慈悯促销”(Jualan Rahmah Madani)拨款翻倍、过路费冻涨,这些看似“雪中送炭”的举措,在经济压力日益沉重的当下,确实能博得短暂的掌声。但问题是,这些糖果背后藏著什么?
首先,当政府以2100万名成年公民为对象,撒出超过21亿令吉的单次补助时,想一下这些钱从哪里来?国库是否真的宽裕?如果这只是短期政治操作,最后付出代价的,还是你我的荷包。还记得纳吉时代“给你一颗糖,要你整间厂”的故事吗?
再来,1.99令吉的油价,看似“惠民好康”,其实只是针对性补贴上路前的前奏。笔者不否认,补贴制度需要实行,但问题在于,政府的判定与分类方式,既模糊又缺乏合理标准。这次政府把100令吉援助金直接绑定身份证,是否为下一阶段针对性补贴的身份认证,提前铺路?
对企业老板来说,这五项措施可能不是喜悦的“惊喜”。面对目前国内经济增长乏力、物价逐步攀升,电费涨价、服务与销售税(SST)扩大导致供应链价格全面调整,商家仍在消化电子发票带来的系统成本,如今再来个“国庆特别假期”,固定开销增加、人力损耗扩大,政府“爱民如子”的形象,实则企业老板在为此买单。
最近笔者在生活中也察觉到民众同样感受到生意难做、饭菜价格悄悄变贵以及薪水涨幅追不上支出等等的怨言。短期派糖或许能“过个节”,但它无法让国内经济结构更健康,无法带来外资恢复市场信心,更无法提升收入水平。
从国阵时期到今日的昌明政府,派糖换信任的政治逻辑从未中断。问题是,当糖果派完吃完了,帐单谁来买?
“非凡惊喜”包装的五大措施,实际上只是安华政府在信任赤字进一步扩大的前夕,丢出的一包止痛安抚糖。但过去的历史一再证明,派糖果止痛是不能治病的,更买不回信任。
如果昌明政府还在重复国阵时代“派糖换支持”的老套路,那么,套一句他们自己曾经说过的话:“好处照拿,政府无能一样照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