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6日,台湾民进党主导发动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罢免”,首波针对24名国民党籍立委及无党籍新竹市长高虹安的系列罢免案,最终因不同意票数压倒同意票,以全盘皆没的结局告终。这场惨败不仅重创了绿营的政治势头,也预示著若不进行深刻的策略调整,即将在8月23日登场的第二波针对7名国民党立委的罢免行动,恐怕将重蹈覆辙。

导火索:朝小野大的政治僵局

此次罢免风暴的根源,在于2024年1月立委选举后形成的“朝小野大”政治格局。民进党籍的赖清德虽赢得总统大位,但其在立法院的席次却未能过半,由国民党(蓝营)与民众党(白营)组成的在野联盟占据了人数优势。

蓝白阵营凭借席次优势,联手推动了一系列争议性法案,其中包括:国会改革法案,增设“藐视国会罪”,并赋予立法院强大的调查权与听证权;预算审查权,积极行使权力,对行政部门预算进行删减与冻结等。

这些举措被绿营批评为“立法权过度膨胀”,剥夺了法案的充分审议机会。朝野双方在协商中互指对方缺乏诚意,导致政治对立不断升级,陷入僵局。在台湾的宪政体系下,总统无权主动解散立法院,而行政院对立法院通过的法案虽可提出复议,但若再被否决则必须执行。这一制度性困境,让民进党政府的施政备受掣肘。

为了打破僵局、夺回立法院主导权,民进党选择“铤而走险”:动员其支持的公民团体,利用宪法赋予公民的罢免权,对在野党立委发动大规模攻势。根据其原先的策略推演,绿营必须成功罢免并赢回至少6个属于国民党的立委席次,此次行动才算达成战略目标。然而,最终成绩不仅没有1席同意票大于不同意,更是仅有7席同意票超过25%罢免基本门槛。

惨败探因:战术错配与社会反弹

此次“大罢免”的失败,可归结为几大关键因素:

第一,大罢免激发了蓝白合作与全面反扑。绿营高强度的罢免动员,非但没能分化对手,反而促成了蓝白阵营的空前团结。吸取了前高雄市长韩国瑜被罢免的教训,国民党与民众党此次积极动员支持者投下“不同意”票,成功将一场针对个别立委的罢免投票,转化为一场蓝绿对决的政治总动员。最终结果也再次印证了2024年选举的基本盘格局:蓝白支持者总数仍高于绿营。

第二,民进党的战术错配。台湾政治大学法律系副教授林佳和分析指出,罢免运动犯下了一个根本性错误,即试图将一套适用于全国大选、以宏大议题为导向的“总统级”选战策略,生硬地套用在数十场性质各异、高度地方化的罢免选举中,导致动员效率大打折扣。例如,赖清德为罢免案发表的“国家团结十讲”,是拉高罢免选战格局的体现,但其争议内容不仅未能拓展支持圈,反而引发了中间选民的反感。

第三,绿营内部的步调不一。绿营内部对“大罢免”显然存在分歧。最具代表性的是,蔡英文在整个动员期间始终保持沉默,直到投票前夕才在社交媒体上简短发文,姿态耐人寻味,被部分舆论解读为对赖清德此番决策的冷眼旁观。

深远影响:社会内耗与政局新变数

“大罢免”的失败,对台湾社会和政局都带来了恶劣的影响。

首先,大罢免的挫败加剧社会内耗与民进党的信任透支。这场运动暴露了绿营同温层过厚的问题。在强烈的政治动员下,支持者沉浸在“百工百业挺罢免”的虚假声势中,忽视了自身在民意上仍属少数的现实,也未察觉民众已厌倦频繁的政治动员。

当每一次政治斗争都用“抗中保台”的宏大叙事包装,尤其当操作手法显得粗糙时,便会严重透支其说服力。未来若真正的危机来临,民众的信任度与响应意愿恐将大打折扣。此外,近日因罢免立场分歧而引发的餐厅斗殴事件,更是政治撕裂向暴力演化的警讯。在台湾这个高度政治化的社会,预示著社会信任与共识的根基正受到侵蚀,其后果值得高度警惕。

其次,这一事件也将牵动两岸关系与台湾未来选情。从另一角度看,罢免的失败或许为紧张的台海关系带来缓和的机会。它向北京展示了台湾内部仍存在强大的制衡力量,台湾的政治生态并非由绿营单方面主导,蓝白阵营的动员能力也不容小觑;同时也表明近期的对台策略(包括馆长的“上海行”)奏效,这可能成为北京不放弃和平路线的理由之一。

对赖清德而言,此次失败无疑是一次重大政治挫败,其领导威信受损。若蓝白联盟在2026年的“九合一”地方选举中继续保持团结与优势,赖清德的连任之路将面临严峻挑战,甚至可能引发党内的权力角逐。

面对第一阶段的惨败,作为领导人,赖清德理应应优先弥合社会分歧、缓和政治对立。然而,以其一贯强硬的政治风格,为求政治存续,他或许会在8月23日的第二波罢免中孤注一掷。台湾政坛的下一场风暴,恐怕已在酝酿之中。

邓世轩

地缘政治分析员。关心中国议题、两岸关系、东南亚区域政治与大国政治下的小国能动性。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