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国盟领袖动员其支持者出席”倒安华集会”,抗议首相安华施政不力,导致生活成本高涨,并宣称集会获得超过50万人出席。警方预估参与集会者有1万8千人,配合协调示威游行,出动3千名警员在场执勤。另有部分媒体估计约2万至3万人参与集会。
以伊党的动员能力,要组织一场过万人的示威集会不是一项难题。但真正的关键问题是,本次集会的动员人数门槛是1万、2万、10万还是100万?
对上一次大型的示威集会,是在2018年12月举行的”反ICERD集会”,主办方也是宣称有50万人出席集会,不过警方的预估数字是5万5千人。
事实上,更早之前,伊党国会议员沙希淡预料有50万人将参与”倒安华”集会。在集会前的两天,土团党署理主席兼拉律国会议员韩沙”信心喊话”,指”倒安华集会”将吸引100万人的参与。而伊党宗教领袖则试图与宗教义务挂钩,宣称出席”倒安华”集会是道德和宗教责任。
根据国盟的原先计划,上周六的示威原本是抗议《城市翻新法案》集会。后来,为了扩大声势并争取更广泛民众的不满情绪,国盟将集会定调为”倒安华”运动,涵盖生活成本飙升、服务税扩征、补贴取消、竞选承诺跳票等多项议题,试图借题发挥,汇集对政府不满的各路力量。
然而,尽管国盟广邀公民社会组织参与,许多公民组织却选择与之切割,没有响应其动员。结果,这场集会就变成了国盟的一场单独表演秀。
安华自2022年11月就任首相至今,任期已过半届,其施政表现如何,相信大家心中有数。国盟的如意算盘是聚集所有不满安华政府的声音,趁著这个时候举行集会施压安华,顺便维持国盟的政治热度,争取话语权。
即便如此,非马来人的出席人数寥如晨星,屈指可数。这一现象再次凸显国盟在多元族群社会中,依然难以突破族群藩篱,未能获得广泛的跨族群支持。而非政府组织和公民组织的缺席,则显示国盟并没有主张推动制度改革。
尽管本次集会的目的只是宣泄不满情绪,并没有提出体制改革的主张,不过也不见得安华政府可以高枕无忧或掉以轻心。示威反映出部分民间积压的不满情绪,而这类情绪若持续积累,终将对执政稳定构成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