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烈日当空,我与上千名律师一同参与马来西亚律师公会发起的“捍卫司法独立”游行(Walk for Justice)。从布城联邦法院徒步走向首相署,律师们西装笔挺,举著布条、标语与大字板,顶著酷暑缓步前行,每一步都踏出法律界对国家司法前途的深切忧虑。
法律界有一句话:“当律师上街,表示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律师和法官,理应是体制的守门人,若他们都走上街头,便说明司法体系已经亮起红灯。此次集会,正是对一场正在恶化、逐步吞噬制度公信力的司法危机发出的紧急呐喊。
这场司法危机的导火线是一份据称外泄的司法委任委员会(JAC)会议记录。这份绝密的文件在社交媒体上疯传,内容揭示了我国最高司法层级在法官任命上的严重分歧,更令人震惊的是,文件竟涉及一名资深法官被指干预法官遴选与案件审理。这已经不是JAC内部意见分歧,而是对司法廉洁的赤裸腐蚀。
目前联邦法院仅剩11名法官,首席大法官由西马大法官丹斯里哈丝娜暂代,但她及沙巴砂拉越大法官也将在近期陆续退休,人数恐再减少至9人,而首席大法官之位尚悬空,形成令人忧心的“司法真空”。坊间盛传,一名具争议、资历尚浅的法官有可能被破格提拔至该要职,其晋升程序背离惯例,更引发法律界对其专业能力与职业操守的强烈质疑。据悉,该人选甚至曾被JAC传召,要求回应干预指控。
跨世代焦虑与突兀政治身影
在“捍卫司法独立”正义之行队伍中,有几点现象特别值得记录。首先,是大量年轻律师的踊跃参与。他们未必在资历上具备影响力,但在信念上却展现出无比坚定。这场游行,已经跨越世代与派别,成为法律人的集体焦虑宣泄口。
其次,是多位重量级人物的现身支持,包括律师公会主席莫哈末依兹里、前主席安美嘉、前总检察长汤米汤姆斯,以及前反贪会主席拉蒂法。后者更直言此事是“前所未有的司法丑闻”,并公开点名安华及昌明政府必须承担政治责任,甚至主张修宪,彻底剥夺首相在首席大法官任命中的权力。
然而,最令人觉得吊诡的,无疑是努鲁依莎的现身。她是首相安华之女,现任政府经济顾问,也是公正党署理主席,亦是当日唯一出席的执政阵营高层人士。当现场有律师请求她转达诉求予其父首相时,她的回应是:“我这次是以个人身份出席。”
这句话听起来中立,实则两边都想讨好。既想与“正义”站在同一阵线,又想避免为父亲政府的失误背书。两边讨好、两边不得罪,这种姿态既能够保留自己的政治空间,又想撇清责任。她的葫芦里卖什么药,没人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她的出现与回应,恰恰揭示了执政阵营在这一次的司法危机中的迟疑、尴尬与回避。
四大诉求,直指根本
律师公会向首相署提呈的备忘录,提出四大关键诉求:
1.立即填补高层司法职位空缺,终结司法真空。
2.公开JAC会议记录,以透明修复信任。
3.设立皇家调查委员会(RCI),彻查干预指控,还原真相。
4.解决法官人手短缺问题,恢复司法体系的正常运作。
每一项,都是对司法体制根基的诉求,字字千钧,不容回避。
泄密不是重点 干预才是
JAC记录外泄后,通讯部长法米警告媒体与民众,传播者或已违反《1972年官方机密法令》,警方也火速立案调查。然而,真正应该调查的,除了“谁泄密”,还有“谁在干预司法”!
试图用“泄密”掩盖“干预司法”的严重性,是本末倒置的。政府若一味将舆论焦点从实质内容移至程序瑕疵,就是逃避责任、混淆视听。
这场司法危机,不只是法律界的事,而是全国人民需要严正关注的大事。若连最基本的司法公正都被操控与侵蚀,马来西亚还谈什么法治?还谈什么民主?
司法虽然离平民百姓很远,但司法的独立,是国家存续的根本,是人民最后的保障。昌明政府若连这一点都无法守住,那所谓的改革承诺,便再一次印证只是空话一场。如今,又是一次考验安华政府真伪改革意志的关键时刻。
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历史也终将作出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