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让我们来给青少年读者们上一课我国的近代史。从1998年的“烈火莫熄”运动开始,我国的街头运动揭开了一个新的篇章。在那个年代,街头不仅是人民情绪的出口,更是反对党,尤其是今天的希盟的主要讲台。没有电视电台,没有主流媒体的报道,只有街头能让人民听见他们的声音,看见他们的旗帜。自“烈火莫熄”以来,直到2018年将希盟送进布城,这一路走来,正是一波又一波的街头运动,把盘根错节且执政超过一甲子的国阵霸权一步步推向崩塌的边缘。
然而,讽刺的是,希盟一旦坐上了他们当年反抗的宝座,就忘了当年在街头的承诺。他们不但没有兑现“还政于民”和“改革体制”的承诺,反而迅速与旧体制同流合污,将一切改革口号抛诸脑后。在他们的执政下,经济每况愈下,贪污腐败的风气比以往更加隐晦且肆无忌惮,国际外交上挥金如土,在国内却对人民加税征费,取消补贴,搞得民不聊生。昔日那群高举“人民至上”的领袖,如今却成了让人民吃不上安乐茶饭的罪魁祸首。
更令人失望的是,希盟在司法独立问题上的表现也逐渐背离改革初衷。近期的“司法干预”争议正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为了捍卫司法体系的独立性,律师公会也在7月14日发起“公正之行”,从布城司法宫步行至首相办公室,递交备忘录,提出四项重要诉求,即填补司法领导层空缺,公开司法任命委员会会议记录,设立皇委会调查干预指控,以及填补所有司法空缺。这场行动获得了包括净选盟(BERSIH)与反贪污与朋党主义中心(C4)等民间组织的公开支持。
讽刺的是,净选盟本就是从前协助希盟夺权的民间先锋,如今却必须再度走上街头,以抵抗曾被寄望为“体制改革者”的执政者所带来的权力侵蚀。这说明,即便是最核心的改革派盟友,也已经对希盟政府彻底失望。
与此同时,伊斯兰党也趁势而起,号召将在7月26日举行一场名为“推翻安华”的人民大集会。对任何政治观察者而言,都不会小觑伊斯兰党的动员能力。这个党拥有全国最完善的基层组织网络,从清真寺到学校,从乡村到市镇,处处可见其影响力。他们更掌控一套完整的幼儿教育体系,从小灌输党意识与政治忠诚。许多华裔选民或许至今仍不理解,为何自己一票都未投过给伊斯兰党,该党却能成为当下妥妥的国会最大党便是这个缘故。
从历史回望,当年的希盟正是凭借一次次街头动员,迫使体制做出回应。尤以BERSIH 3.0最具代表性,当年以“干净与公平选举”为诉求的集会,轻松号召超过十万人走上街头。当时国阵虽腐,但国债也不过今天的一半,税赋不重,物价尚稳,人民虽有怨气,却未至于水深火热。但如今的马来西亚呢?补贴取消了,物价飞涨,新税连环炸,制度改了又改,小贩倒闭,中小企业苦不堪言,裁员浪潮一波接一波。
在这样的社会气氛下,伊党的726号召堪称切中时机。它不仅是伊党向希盟宣战的信号,更为全体人民提供一个释放对无能政府不满的管道。这场集会,就算最终未能即刻撼动政权,也势必会是未来抗议声浪的起点,一个足以震慑执政者的开局。
跨族群不满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街头运动,不再只是马来穆斯林的内部不满,它已经在民间酝酿成跨族群的怒火。从巫裔小贩到华裔企业家,从大专青年到退休工人,大家共同面对的现实只有一个,就是生活越来越难了,而政府却越来越远了。所谓“马来人海啸”已经成形,能否进一步演变为推倒暴政的“全民海啸”,就取决于非马来群体,尤其是华裔社会的政治觉醒与集体选择。
面对这样的局势,华社是时候抛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别忘了,当年希盟能有今天,正是因为街头给了他们讲台。如今,当他们背叛了街头,当街头再一次成为民意反弹的出口,我们是否有勇气重返那个起点,与其他族群站在同一个广场上,再一次喊出“我们不要这样的政府”?
如今,“公正之行”在7月14日,“倒安华集会”在7月26日,两场风格迥异却指向同一源头的街头抗议行动,预示著人民对希盟政权已失去耐心。前者强调制度改革,后者聚焦社会愤怒。一个由专业阶层主导,一个靠草根群众推动,最终目标都是为了一个更公正,且更适合你我居住的国家。
若说街头曾是希盟的讲台,如今的街头,也正在变成他们的断头台。这正是权力的吊诡之处,你如何站上去,就可能如何被推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