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新闻占据了马来西亚的华文舆论场:一边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大马,另一边,是马来西亚前首相阿都拉去世。
按理说,一国元首的访问与一国前首相的辞世,应该同样引发高度关注,毕竟都是重量级的政治事件。但奇怪的是,华文媒体的版面几乎被习近平的新闻和评论淹没,社交媒体评论区里一片“欢迎祖国领袖”的欢呼,而对于前首相阿都拉的去世,倒显得格外冷清。
友人私下感叹:“整个华社评论场,感觉就像中共的大外宣前哨。”
我看著这一幕,忽然想到一个问题:如果有人真想被中共看中、钦点,成为那种“外宣代理人”,该怎么做呢?
可能有人以为,答案很简单:
在社交媒体上高喊“祖国万岁”、
在报纸专栏里猛吹中国强大、
在评论区痛骂西方、冷嘲特朗普……
只要够卖力,就会有人从北京伸出一只手来拍拍肩膀,说:“很好,小同志,以后你就是我们的人了。”
但抱歉,现实比这复杂,也比这冷酷。事实上,在中国网络用语中,这类不拿钱、自动发电的“义务粉丝”,有个专门的称呼:“自干五”(自带干粮的五毛)。
意思是说,他们无需雇佣、不用组织指挥,就主动在网上帮忙带风向、维护立场。听起来忠心耿耿,但正因为太自动、太便宜,在体制里反而没有真正的市场价值。
真正值得收编、投资、拉拢的,是那些一开始看起来“不那么亲近”,能在关键时刻、关键场合扭转话语、传递影响的人。
一旦你一开始就表明立场、全面投诚,很遗憾,你已经自动降级成统战系统里最廉价、最方便、最无需照看的资源。
过去,中共统战的对象是报馆主编、商会会长、华团会馆。
现在时代变了,效率也提升了。自从社交媒体出现后,从过往的菁英,到现在只需收编人群:在社媒上用网军制造舆论氛围、煽动民族情绪、塑造草根呼声,就能用最小的成本,完成过去必须靠大笔金钱和公关关系才能做到的扩散效果。
“自干五”便宜、好用、随处可得,只是话语机器的背景音。对中共来说,真正值得投入资源的,是那些有影响力、能撬动中间地带的人。换句话说,最容易被收编的人,反而最难被重用。
对于马来西亚华社而言,这样的局势并未带来集体的实质性收益,反而凸显了其在国际和本地政治格局中的被动与边缘化。
对马来政权,中共用的是投资、工程、外交资源;对华社,用的则是历史叙事、情感补偿、文化认同。换句话说:政府谈判桌上,有的是钱和项目;华社获得的,只是象征性安慰和民族情绪的饱腹感。
所以,如果你真想成为中共钦点的外宣代理人,
请记住:别急著热脸贴上去,要表现得独立、理性、值得“拉拢”。
否则,当你已经免费带风向、自动吹捧、热脸贴上去时,恭喜你,你不仅省下了对方的宣传预算,还贡献了一份本地自我精神殖民的经典案例。
当习近平新闻铺满版面、前首相阿都拉去世被冷落,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国际关系的现实,更是一些华社心中有块早已被异地权力驯化的柔软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