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4日,马来西亚第五任首相敦阿都拉巴达威去世,享年85岁。他生前以稳重廉洁、治国有方著称,他有一个很亲民的称呼“伯拉”。他的一生始于虔诚穆斯林家庭,自1981年踏入巫统最高决策层以来,就以坚守信念和亲善的人格稳步迈向政坛高峰。

仅以此文来回顾伯拉较为坎坷的政治人生,以及从中发掘他光辉的人生守则。

忠诚的巫统人

早期马哈迪执政期间,巫统内部爆发激烈权力争夺,党内分裂为两大阵营:一边拥护时任首相马哈迪(俗称“A队”),另一边则追随财长东姑拉沙里与前副首相慕沙希淡(称“B队”)。

伯拉选择效忠他的政治导师慕沙希淡,因而站在B队阵营。最终,马哈迪以微弱优势获胜,1987年的内斗以A队占上风收场,导致伯拉失去国防部长职务并暂时远离权力中心。

尽管面临这样的局势,他仍坚守作为一个巫统人的身份。而当时东姑拉沙里等人则另组46精神党,大批巫统党员跳槽到该党,但伯拉选择留守党内。马哈迪为表感激,在1991再度召他入阁,并委以外交部长重任,他由此连续服务直到1999年。

从权力巅峰到倒台

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引发东南亚政局大变,马哈迪为整合党内力量,于1999年任命伯拉为副首相兼内政部长,明确将其培养为接班人。2003年10月31日,伯拉顺利接掌国家大权,成为第五任首相。

随后在2004年大选中,他以巫统党主席和首相身份首次领军,率领国阵夺得198席进军国会,并夺回由伊斯兰党掌控的登嘉楼州,并进一步侵蚀伊党在老巢吉兰丹州的基本盘。随著这一大战,人们普遍认为这是“阿都拉旋风”起了关键作用。

在后续司法政治改革中,他的施政中推动反贪打腐、革除旧有金权政治、以及以司法改革重塑法治。当中释放的最大善意,当属2004年联邦法院释放安华(现任首相)一举,都令国内外对其赞赏有加。

然而,随著任内时间延长,巫统内部因派系斗争积淀的包袱逐渐显现,马哈迪卸权后也对其接班表现多有不满。尤其阿都拉上任后便著手整治马哈迪时期遗留的腐败乱象。

他严查涉嫌贪污的商人,也更换了时称普腾(现称宝腾)集团的首席执行员,而这些人都被视为马哈迪的亲信。在财政改革方面,伯拉著眼于缩减赤字,果断取消了马哈迪政府时期批准的多项重大工程,包括建设铁路、美景大桥项目以及连接单轨列车至布城的计划。

这引发了马哈迪对他的宣战,2006年马哈迪之子慕克里兹在巫统党大会上对阿都拉的经济政策提出尖锐质疑,尔后2008年大选国阵遭遇重大挫败,不仅失去国会2/3多数席次,还连续失去雪兰莪、槟城、吉打与霹雳等多个州政权。

马哈迪又发起新一轮挑战,他退出巫统并宣称如果阿都拉不下台,他就坚决不回巢。面对内忧外患,伯拉最终选择在2009年3月平和卸任,将政权顺利交给副手纳吉,结束了领导全国逾五年的岁月。

文明伊斯兰的倡议

作为一位温和却坚守传统的穆斯林领袖,伯拉提出了“文明伊斯兰”治国理念,主张结合经典教义与现代治理模式,实现经济科技创新与精神信仰同步迈进。他所倡导的十大基本原则,既要求坚守对真主虔诚与树立廉洁公正的政府形象,也强调保障全民心灵自由、社会安宁等基本权益,形成一幅物质与精神双向繁荣的蓝图。

在国内政策上,他推出国家廉正计划,以德治与廉政为施政核心。在国际舞台上,伯拉不仅积极推动跨宗教对话与文化交流,曾出任伊斯兰会议组织主席,提升马来西亚在穆斯林世界的领导地位,更在2006年黎巴嫩危机中批评国际不作为,并派遣维和部队协助处理冲突,成为全球推动伊斯兰价值与现代治理融合的典范。

伯拉的人生历程从对信仰的坚守到在政坛上历经起伏、再到推动一系列改革政策,他虽然无法扭转腐败的官商系统以及马哈迪留下的威权遗续。但正是这段充满坎坷与转机的政治旅程,使他在历史长河中树立起一座灯塔,为后世指明在面对内外挑战时,如何以清廉正直、务实创新与多元包容的精神推动国家前行。

李政豪

马来西亚中庸运动(MMM)研究员,关心马来西亚政治发展与外交。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