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31日,中国官媒发布了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全国政协新年茶会上的讲话以及2025年的新年贺词。这两个讲话不仅对2024年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进行了全面回顾,也提出了2025年的重点目标和政策方向。每年元旦前夕的讲话,成为中国领导人对内凝聚共识、对外传递信号的重要窗口。

在两场讲话中,习近平首先回顾了2024年的中国经济表现,指出中国成功实现了年初设定的全年经济增长5%的目标。他强调,中国经济回暖向好,国内生产总值预计超过130兆元(约79兆令吉)。他还列举了一系列显著成就,包括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兆斤,新能源汽车年产量首破1000万辆,以及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领域取得的新突破。

对于外界关注的中国经济形势,习近平延续国庆讲话时的基调,坦言中国目前面临“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和“新旧动能转换的压力”的挑战。他也向民众喊话,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仅有风和日丽,也会有疾风骤雨甚至惊涛骇浪”,并呼吁大家“要保持战略定力”。

政策调整与实施成效

自2024年9月底政治局会议以来,中国最高决策层重新评估经济形势,对二十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方向作出调整,密集推出涵盖货币、财政、股市和楼市的“政策组合拳”,包括允许银行贷款给企业回购股票、降低准备金率、将地方化债额度增至10万亿元等。随后的12月政治局会议又进一步释放“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信号,这是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时隔14年的再次重大转向。年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则提出稳楼市、稳股市,防范重大风险,稳定预期与激发活力,并通过提高财政赤字、发行特别国债及专项债,配合降准降息,以应对“需求不足、企业经营困难、就业增收压力”等现实挑战。

过去三个月内各部门密集出台的刺激政策虽已带来一定成效,但整体效果尚不突出。中国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12月服务业PMI上升至52%,带动综合PMI(采购经理人指数)至52.2%;然而制造业PMI回落至50.1%,增速放缓。出口方面,制造业新出口订单指数虽连续两个月回升至48.3%,但财新中国服务业新出口订单指数跌破临界点,创近两年新低。

与此同时,11月CPI(消费者物价指数)环比下降0.6%,与官方年初设定的“3%左右”目标仍有明显差距。这说明,尽管政策“组合拳”已经全面发力,企业信心仍未显著回升,中国经济甚至面临通缩风险的隐忧。

内需与信心难题

经济学家高善文以“生机勃勃的老年人、死气沉沉的年轻人和生无可恋的中年人”来概括当下的中国社会。面对经济增长放缓、西方投资萎缩、消费者信心持续低迷的局面,中国政府的经济政策为何与外界期待产生落差?为何迟迟不见更大规模刺激举措出台?综合来看,主要原因可归结为中国决策层对当前形势的整体判断、政策偏好以及对历史经验的考量。

首先,最高决策层认为,当下正处于“东昇西降”的关键时期,尤其疫情加速了“世界百年变局”的演进。无论是《华尔街日报》在2024年12月23日援引“接近中国政府决策圈人士”的报道,还是2025年习近平的元旦讲话反复强调的“世界百年变局”,以及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求是》在2025年元旦发表的长文,都显示最高决策层对疫情以来全球格局“东昇西降”判断的坚定不移。自2024年9月下旬起,虽已关注到经济景气低迷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并开始调整政策方向,但其核心目标依然把抓住历史机遇、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视为首要任务。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中国当前所面临的经济挑战被决策层视为短期现象,主要源于高价值制造业(如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等具备“新质生产力”的行业)对房地产投资等传统增长动力的替代所带来的“阵痛期”。决策层或认为,虽然房地产泡沫的主动“戳破”会带来短期震荡,但技术创新与生产效率的提升才是解决经济问题的长远之计。因此,政府更倾向于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强化干预与产业结构升级,而非大幅放宽外商投资或扩大民间消费刺激。

不过,房地产泡沫破裂所引发的地方政府债务危机正向更大范围的社会经济领域蔓延,自2024年起,原本集中在居民端的“有效需求不足”问题逐渐向企业端传导。此种情形打乱了决策层原有的步伐,迫使其不得不重新评估优先事项。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列为来年的首要目标。然而,外界期待的、类似2008年“4兆计划”的大规模刺激,中国决策层仍相当谨慎。他们认为,当年大规模刺激虽能在短期内提振经济,却也造成债务积累、房地产泡沫膨胀,并引发经济长期“脱实向虚”的结构性问题。

正因如此,中国决策层以及经济学者屡次强调,要摒弃“大水漫灌”的老路,转而更为渐进、精准且可持续的调控方式。在西方观察者看来,只有类似“4兆计划”般的强力政策,才能充分展示中国政府提振经济的决心,并重振市场信心。

习近平在新年讲话中的“信心喊话”固然对提振民间情绪至关重要,但要将这份信心真正转化为切实的经济增长,还需要更为具体的政策落地。对于如何提振市场并重塑消费者信心,除“大水漫灌”或渐进式改革路径的争议外,西方观察家和部分中国经济学家普遍认为,政府在减轻居民后顾之忧方面仍有不足,期待其能在扩大社会保障、完善医疗与失业救济体系等领域加大投入。同时,也有不少观察者担忧,倘若缺乏力度足够的刺激措施或结构性改革思路,中国经济有可能面临与日本相似的长期低迷风险。

邓世轩

地缘政治分析员。关心中国议题、两岸关系、东南亚区域政治与大国政治下的小国能动性。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