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校园霸凌事故频传,除了国防大学(UPNM)发生热蒸汽熨斗烫伤学弟、学员被踩踏至脊椎和肋骨骨折外,还发生玛拉工艺大学(UiTM)学员被教官虐待致死案等。
根据大马教育部的资料,在2018年至2022年7月期间,共接获802宗来自全国各校霸凌事件的投报,而马来西亚预防犯罪基金会(MCPF)也称,校园内存在不同形式的霸凌,这也包括导致重伤或死亡的肢体暴力。
事实上,除了网络和社交媒体平台因一些视频的流传,以及伤亡事故而揭露一些校园霸凌案件外,大部分的校园霸凌很可能并未曝光,而受害者仍然默默承受著师长们不合理的对待。
孩子上了小学后,我才发现校园霸凌无所不在,而且很可能是“小树不修不直溜,人不修理哏赳赳”,意即树木在小时候应该修剪枝桠,否则长大了就不会变直,人在小时候应该多教育,否则长大后就不懂的道理。
比如取花名这回事,有些一年级学生已会为其他同学取花名,包括针对有关同学的肤色、身形或其他特征来取花名,而这些花名往往都含有取笑嘲讽的意思。糟糕的是,很多父母(或成年人)竟认为花名是无伤大雅的玩笑,殊不知这才是校园霸凌的根本问题啊!
我女儿喜欢奥特曼,班上竟有女同学取笑她说“这是男孩子才喜欢的呀!”,也有男同学因喜欢粉色或公主主题的文具,而被其他同学取笑和取花名。每次女儿回家告诉我后,我总会坚定告诉她:“这世界很多元,尊重别人包括包容他们喜欢的东西,不一定女生才喜欢公主,也不一定男生才可以喜欢奥特曼。”
为什么年纪小小的低年级同学会用颜色和喜好来作性别区分和标签呢?这些不都是成年人的长辈们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吗?谁说女生不可喜欢奥特曼?谁说男生不可喜欢粉红色?谁说女生只可喜欢公主呢?谁说男生一定要雄赳赳呢?
早在2019年9月18日刊登的〈别让标签扼杀天赋〉里,我就提到,大部分的父母都会以性别定义来决定孩子的生活方式,替他们做选择,包括穿著、读物和玩具等。殊不知,这些根深蒂固的性别标签、性别偏见、性别歧视,不仅会祸害我们自己和下一代,也可能扼杀了孩子们的天赋,更让他们学不会尊重多元。
如果我们不从小时候就教导孩子们尊重多元的可贵,那再大一些,除了取花名这类语言霸凌外,他们可能会付诸于行动,杯葛甚至肢体霸凌主流认知以外的学生。
从花名到霸凌,这不仅是一个玩笑的演变,更是教育的失守和社会偏见的缩影。语言的力量可以是春风化雨,也可以是刀剑伤人。作为父母、教育者和社会的我们,肩负著为孩子种下尊重与包容种子的责任。
如果我们不在今天教会孩子们欣赏多元,明天的社会将会出现更深的隔阂与对立。尊重从小开始,而改变从你我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