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老萧从《持续买进》一书作者尼克 · 马朱利(Nick Maggiulli)的文章中,非常惊讶地发现,在“逢低买入”(Buy the Dip)及“定期定额”(Dollar-Cost Averaging)两个投资策略的比对上,也许大家会直观地认为“逢低买入”所能创造的投资回酬更加巨大,但事实并非如此。

马朱利使用以下的情景,来进行两个投资策略用于美国股市的回测。

定期定额:投资者在40年的时间里,每月定额投资100元。

逢低买入:在同样的40年里,投资者每月可累积100元,并且唯有在市场下跌时,将手头上累积的钱全数买入。“下跌”被定义为市场未达到历史最高点的任何时间。马朱利也将情景设定成对这个策略最理想的情况,也就是投资者能够预先准确地知道,市场何时处于任何两个历史高点之间的绝对底部(最低点)。这将确保投资者在逢低买入时,始终以尽可能低的价格买入。

首先,马朱利为了让大家熟悉“逢低买入”的时间点,使用了1995年1月至2018年12月的美国股市走势,历史高点为绿点,他也为市场中的每个“下跌”(两个历史高点之间的最大跌幅)添加一个红点,这些红点正是执行“逢低买入”策略,出手买进的时间点:


上图可以轻易见到,这段期间最显著的“下跌”发生在2009年3月(2010年之前唯一的红点),这是2000年8月市场历史高点之后的最低点。与此同时,我们还能发现,还有许多不太显著的下跌,嵌在各个时段的高点之间。这些下跌主要集中在牛市期间(即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2010年代中期)。

执行“逢低买入”策略的投资者,在每个红点将钱投入市场,手头上累积的现金变为零,而投资数额也随之增加。从2000年8月的高点到2009年3月的低点,一直在观望的投资者,历经近9年的时间,手头上累积了1万0600元,并在该时刻全额投入市场。直觉上,准确地预知市场的最低点,并只在这些时候出手,以最为便宜的成本进行投资,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对吧?

另一边厢,在这些岁月里,执行“定期定额”策略的投资者,在做些什么呢?他们别的什么也没做,就是每个月乖乖地,无论市场是开高还是走低,将自己的100元投入到股市中。让我们回到预设的情景,也就是对比两个投资策略在经历40年光景后的投资绩效比对:


正如大家所能见到的,对比“定期定额”与“逢低买入”两个投资策略的长期投资绩效,出乎意料地,竟然会是由“定期定额”胜出。在同样的40年里,执行两个不同策略的投资者,投资的本金皆为4万8000元(100元x480个月),前者每月定额投入100元;后者则是在掌握完美时机的情况下,在市场的每个最低点出手。但结果显示,执行“定期定额”策略的投资者,原来的4万8000元已经滚成了30万元,但执行“逢低买入”策略的话,只能从后追赶,落后于前者不少。除此之外,若将这40年放在其他不同的时间段(上图为1975至2014年),也有70%的时间,“逢低买入”表现是不如“定期定额”的。

与此同时,上述的情景,我们假设了执行“逢低买入”策略的投资者能完美预测每一个市场低点,但这在现实当中是无法实现的。马朱利同时也运行了该策略的变量,若投资者错过任意两个市场底部机会,“逢低买入”的投资绩效就会有高达97%的概率输给“定期定额”。换句话说,即使一个“追低”能力超强的投资者,从长远来看,绩效还是不如采用相对“无脑”,“定期定额”策略的人。

这个绩效比对的结果会如此“反直觉”,主要的原因老萧认为有以下两点——复利效应(Compounding Effect)与投入市场的时间(Time in the Market)。

首先,市场历史高点的数量,明显要远多于低点之数。当“逢低买进”投资者在保持观望的时候,“定期定额”投资者已经每个月逐步增加了投资金额。但是,大多数下跌并没有那么严重(如上述牛市期间),所以就算是抓住了最低谷的时机,所谓的低点其实也无法弥补置身于市场之外,所浪费掉的时间,除非许多跌幅与2009年3月的一样严重。而在这原本可以呆在市场中,却被浪费掉的时间,让本应可以享受到的复利效应,也不复存在。

基于“买低卖高=投资获利”之基础,很多投资者会直观地认为,等候时机并“逢低买入”就是最强大的投资操作,就连老萧在看到这个对比成绩前,原先也直觉地认为要是能每一次掌握完美的低点时机,会得到最理想的绩效与回报,但马朱利展示的数据实实在在地表明了,“定期定额”策略所带来的复利效应,并创造更多投入市场的时间,才是更为强大的概念。

老萧

老萧是马来西亚理财规划师协会(FPAM)及投资经理联合会(FIMM)的认证会员,身兼单位信托顾问、私人退休金顾问、理财部落客的斜杠一族,拥有国际认证高级理财顾问(CFP TM)资格。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