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9日讯)在春晚“扭秧歌”、参加拳击比赛、跑马拉松......2025年,人形机器人很忙。临近“双十一”,中国人形机器人行业多家企业迎爆单。
中新社周日报导,近期,包括优必选、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松延动力等在内的多家人形机器人企业,均官宣斩获超亿元人民币或千台以上订单。10月23日,松延动力正式发布高性能小尺寸人形机器人“小布米Bumi”,该产品以9998元人民币(5863.83令吉)的定价,成为业内首款万元以内的人形机器人。产品发布两天后,该机器人首批500台在京东平台售罄。
2024年被业内视为“具身智能元年”,而2025年年尾的这波订单潮,标志著行业已从技术展示步入真实的商业落地阶段。
这轮订单潮是多因素叠加的结果。一方面,自今年春晚亮相以来,人形机器人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迅速建立起认知基础。
另一方面,社会的实际需求为人形机器人创造出可批量落地应用场景。工业制造、商业服务、特种作业等领域,为人形机器人打造实训场。汽车工厂、智慧仓库、电力巡检、医疗辅助、教育陪伴等场景不断涌现创新应用。这些实践不仅验证了技术可行性,也为算法优化和产品迭代积累了宝贵数据。
此外,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更离不开政策支持。以人形机器人为典型业态的具身智能已是中国培育未来产业的重要方向。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热点,“具身智能”2025年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多地密集出台专项政策,形成了一场面向未来的产业竞逐。
同时,也应看到订单潮背后的挑战。“21世界经济报道”公众号发文称,订单的狂欢之后,供应链管理、批量生产、质量控制和售后支持等现实挑战接踵而至,行业竞争的核心正从技术演示转向硬核的工程化与交付能力。
“经济观察报”公众号也发文指出,签下订单,只是产业化的起点。人形机器人产业正从热闹的技术叙事中走出,迈向以订单兑现和回款能力为核心的产业化阶段。这一阶段比拼的,不再是谁更吸睛,而是谁能跑通产品、行业场景和交付的闭环。
面对热潮与挑战,保持冷静与耐心才能实现长足发展。正如《人民日报》所说:人形机器人的发展,不仅是技术创新的体现,更是人类对未来生活方式的探索。唯有保持耐心,尊重技术规律,强化创新协同,才能行稳致远。从赛场到市场,人形机器人蓄势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