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2日讯)中国广东省近日爆发基孔肯雅热疫情,香港确诊首宗输入个案,患者是一名12岁男童,早前曾到疫情重灾区广东佛山市旅游逗留。
香港商业电台报导,香港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周六表示,患病男童上个月17日到佛山旅游,期间进行户外活动时被蚊子叮咬,至周三返港,翌日出现发烧、皮疹和关节疼痛,患者其后到私家诊所求医。卫生署周五转介患者到联合医院急诊室求诊,当晚入院。
当局周六早上化验患者的样本后,证实患者感染基孔肯雅热。患者现时情况稳定,同行的家长未有出现病征。
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传染病处主任欧家荣指,已向佛山当局通报有关个案。
他表示,因应广东省人员往来频密,认为香港输入个案风险高,这次出现有关个案是预期之内,加上现时正值夏天,蚊患情况严重,不排除香港出现局部传播,风险是中至高。
似2004席卷全球情况
欧家荣日前接受电台访问时表示,基孔肯雅热比骨痛热症的传播力强,病毒在蚊子体内的潜伏期较短,若蚊患严重,很快就会出现第2、第3传播。
他形容,现时基孔肯雅热疫情来势汹汹,至今全球已有约22万宗确诊个案,主要集中在南美洲及印度洋岛国等,其中留尼旺有1/3人口已受感染,近似2004年基孔肯雅热席卷全球的情况。
他指,广东省早前的输入个案引起局部爆发,至今已有约6100宗确诊个案,绝大部分在佛山,当中近90%来自顺德,周边的禅城区和南海等亦受影响;而广州、中山及东莞,则出现零星个案或小型群组感染,未见爆发较大疫情。
但他相信,成为本地“风土病”的机会极低,主要因为香港有良好监测系统,如有怀疑个案,或会先安排入院隔离,强调最重要及早发现个案,做好感染控制措施。
佛山展开7条灭蚊行动
佛山已于周四起,在全市启动为期一周的成蚊消杀重点攻坚行动,32个镇(街道)全部村(社区)重点展开“7天的成蚊消杀”工作。同时动员民众同步展开自家室内、庭院和天台等处的成蚊灭杀,通过家家户户装纱窗、挂蚊帐、点蚊香等措施,达到内外同杀、灭防结合的防控效果。
佛山市政府周二发布通告,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关应急预案,结合当前佛山市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控形势,决定启动佛山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响应。
据介绍,广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级别分为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Ⅳ级(一般)4级预警。
Ⅲ级响应是指发生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地级以上市、省直管县(市、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立即组织各单位成员和专家进行分析研判,对事件影响及其发展趋势进行综合评估,并向各有关单位发布启动相关应急程序的命令。
澳门确诊首宗本地病例
澳门周五晚已确诊首宗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是一名34岁的男性患者,病情稳定,在仁伯爵综合医院隔离治疗。澳门目前已录得6宗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网站介绍,“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这个名字来源于坦桑尼亚南部基马孔德语中的一个词,意思是“变得扭曲”。该词描述患有严重关节痛的感染者弯腰的样子。
新华社引述广东省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控所专家表示,基孔肯雅热是由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的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病,其潜伏期一般是一至12天,通常是3至7天。
被叮咬人群中约20%至30%会发病,多数人症状轻且可自愈。典型的临床表现是发热、关节痛或关节炎、皮疹,而最典型的“腕关节受压剧痛”常让患者痛到无法自主穿衣。
和骨痛热症相似常混淆
另据英国广播公司(BBC)的报导介绍,基孔肯雅热常见由埃及伊蚊(Yellow fever mosquito,又称埃及斑蚊)和白纹伊蚊(Asian tiger mosquito,又称亚洲虎蚊、白线斑蚊、花斑蚊)传播,它们同时会传播骨痛热症和兹卡病毒(Zika)。
蚊子叮咬感染了基孔肯雅热病毒的人类,吸食其血液,从而带毒,继而在叮咬下一个人时向对方传播病毒。
新华社引述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控所专家的解释:“患者发病后一周内,血液中病毒载量最高,此时若被蚊子叮咬,病毒会在蚊体内繁殖2至10天,再叮咬健康人即可传播。隔离不是防人传人,而是防‘蚊传人’。”
专家表示,基孔肯雅热和骨痛热症症状相似,常被混淆。基孔肯雅热“痛得更久”,骨痛热症“危险更大”。骨痛热症的危险在于其重症可能导致严重出血或休克甚至死亡;基孔肯雅热虽然较少危及生命,但其标志性的关节剧痛往往更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