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意图(图取自Bodie Pyndus/Unsplash)

(香港28日讯)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周一公布最新研究,分析市面上6种最常食用的蟹,测试出11种与蟹过敏相关的致敏原,其中8种致敏原更是首次发现。相关研究可助海鲜过敏患者避免进行不必要的接戒口行为。

香港中通社报导,全球约有2%人口患有甲壳类及贝类海鲜过敏(统称为贝类过敏),包括虾、蟹、扇贝、青口、蚬、龙虾、蚝和鲍鱼等。贝类过敏是香港青少年和成人出现过敏性休克的主要食物过敏成因,而蟹是继虾之后第2普遍的致敏原。

中大医学院研究团队在2022年开始,招募64位蟹过敏患者,将他们的血清样本,与香港常见的6种蟹,包括花蟹、蓝花蟹、青蟹、松叶蟹、大闸蟹及皇帝蟹,进行致敏原分析,得出有11种蟹致敏原。

研究团队发现,原肌球蛋白和精胺酸激酶是所有蟹类中主要且常见的致敏原,显示所有蟹都存在很高以及非常普遍的致敏性;但部分蟹拥有突异性过敏,令部分人只对特定的蟹才有过敏反应,若有的品种蟹没有相关过敏源,意味着该患者可以食用。例如有人对肉蟹过敏,但可以照常吃大闸蟹。

由于皇帝蟹在生物分类中不属于螃蟹,而是石蟹科的甲壳类,由寄居蟹的祖先进化而来,属于异尾类动物,团队独立为其进行特异性过敏原鉴定,锁定苹果酸脱氢酶为其独有的致敏原。这亦是首次识辨出皇帝蟹独有的致敏原,会令人体细胞产生炎症因子,且致敏率最高,达41.4%。

团队表示,此次发现可以为海鲜过敏患者提供更全面、更精准的个人化诊治方案,以免患者进行不必要的戒口行为。
 

薛佩菱

自由撰稿人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