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26日讯)台湾“大罢免”投票周六登场,将决定国民党的24名立委和一名市长的去留,开票结果不仅关乎个别立委任期,更直接影响立法机构内的政治版图。执政的民进党欲重返全面执政,在野党的国民党盼守住对立法的主导权,两方全面动员,选战已接近大选层级。
全台9县市、24名国民党立委与遭停职的新竹市长高虹安罢免案,投票时间自上午8时至下午4时,投票截止后随即进行开票,台湾中央选举委员会将于8月1日公告结果。
英国广播公司(BBC)中文网报导,罢免潮要从去年1月的大选说起。民进党的赖清德当选总统执政,但失去立法院大多数,成为少数派政府。
在“朝小野大”和“3党不过半”的政治格局下,国民党和台湾民众党的蓝白联盟在法案表决上多次取得优势,通过具争议法案及删减政府预算等,引起以民进党为主的绿营支持者不满,发起罢免行动。
公民运动演变成政治风暴
去年5月,数千民众开始在台北市立法院外的青岛东路等地抗议,这场运动因此被称为“青鸟行动”。
许多青鸟行动支持者认为,以对中国立场较为友善著称的国民党,正在受到北京影响,并在立法会暗中推动中国议程。
国民党对此否认,但去年一批国民党立委访问中国,并获中共中央高层王沪宁接见后,外界的疑虑进一步加深。青鸟行动中的公民团体随后发起连署,要求罢免多名国民党立委。
罢免运动一开始由公民团体自行发起,但政党的影子越来越明显,成为席卷全台湾的政治风暴。
今年1月,罢免潮正式上升到政党层次。民进党党团总召柯建铭公开号召罢免蓝营立委,国民党也针对罢免举行党团大会,决议“以罢制罢”反制,对部分民进党立委发起罢免连署。在蓝绿对峙下,几乎全台湾各地都有相关罢免行动。
民进党起初刻意与“大罢免”保持距离,但最后仍表态支持。赖清德强调民进党“必须与公民同行”,并指示党内协助挺罢免团体“保卫国家”。
这无可避免地加剧了在野党的指控,指民进党暗中策动“大罢免”与青鸟行动,认为民进党将从中获得最大政治利益。
毕竟,民进党不仅有机会重新取得立法院长期多数席次。即使国民党最终在补选中拿回席位,民进党也能短暂掌控立法院数周,通过重要法案。
学者张峻豪向BBC中文解释,在台湾的脉络,公民团体本来就跟民进党比较近,因为过去在威权时代民进党是走在街头、体制外的政党。
他说:“这次大罢免跟民进党本来没有很大相关性,只是民进党后来顺势而为、持续跟进,希望借此逆转‘国会’(立法院)。”

但美国萨姆休斯顿州立大学副教授翁履中对BBC中文分析,罢免本是公民问责政治人物的权利,但当这次大罢免牵动到立法院控制权时,已背离了制度原意,变成政党斗争的延伸与工具。
他说:“罢免团体可能强调被罢免的对象都是表现太差招致民怨,但实际上,百姓的政治参与多是透过有系统的催化而成,要全面罢免高达数十个选区的民意代表,只靠公民团体来感召是无法达成的,如果说没有政党动员色彩恐怕太过牵强。”
最终,获足够连署进入投票阶段的31名立委,全部都是国民党籍,分两批在7月26日与8月23日举行投票。
虽然台湾过去曾举行罢免投票,但从未像这一次的规模,短时间内有多宗罢免案同时进行。
立法院朝小野大会逆转吗?
台湾立法院共113席,单一政党须有至少57席才能过半。目前,民进党拥有51席,国民党有52席,民众党有8席,剩下2席属无党籍。
美国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副教授王宏恩告诉BBC表示,过去16年,台湾并未出现宪政僵局,主要是因为执政党享有完全执政,以往两大党之间也会有所退让,但这一次执政党与在野党双方都不愿意让步。
他说:“所以他们希望重新诉诸民意,让政府重新受到民意考验,这其实是件好事,因为可以解决宪政僵局。”
对民进党而言,这波大罢免是抢夺立法院主导权的机会,若能藉补选增加6席,即从51席增至57席,就能扭转“朝小野大”的劣势。
台湾东海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张峻豪向BBC中文表示,民进党目标是“罢掉10个左右、再赢6席”,这非常具挑战性,但若能动员中间选民或年轻人,投票率越高对该党越有利。
他说:“如果现在的声势一直燃烧到11月的补选,而投票率高达45%、甚至破50%,民进党不是没有机会拿下所需席次。”
研究台湾政治多年的日本学者小笠原欣幸则分析,若民进党最终仅增加两三席,则等同于实质上的挫败,在野党的主导权将进一步增强,执政党施政将比现在更加艰难。
翁履中补充,若大罢免后民进党仍是国会少数,其立院策略空间将进一步收窄,“虽然还是可以指责在野党多数暴力,但是大罢免已经走完,再抱怨也要继续执政”。
他同时指,罢免潮所造成的社会撕裂,后续将使赖清德政府面临更低的社会信任。
分析认为,无论结果如何,“大罢免”都将对台湾高度分化的社会留下深远影响。
澳洲国立大学台湾研究计划的政治学者宋文笛指出,这次投票“将强化4年任期并非理所当然,而是必须看表现、定期检验的观念。政治对立恐怕会在好转之前,进一步恶化”。
但宋文笛也补充,“大罢免”同时“为政治行动主义创造了新的空间”,尤其对民进党支持者而言。他认为,这对台湾公民社会的韧性是正面影响。
卡内基中国中心的非常驻学者庄嘉颖表示,如果多数罢免案成功通过,“将向台湾政治人物传递一个讯号:他们在把握民意时必须更加谨慎……不能偏离民意太远,否则将付出代价。”
“但如果最后雷声大雨点小,则会让政治人物更大胆妄为。”他说:“这会加剧社会对立……而且政治人物也很容易就把‘大罢免’,视为又一次无法突破同温层的公民运动。”
不过,庄嘉颖补充,如果这次大罢免的最终结果相当接近,没有明显胜负,则可能意味著“国民党与民进党终究必须寻求妥协与合作”。他说:“对台湾而言,这未必是坏事。”
“仇恨票”有利民主吗?
罢免原本是民主制度下“由下而上监督”权力的重要机制,但这场大规模罢免运动,究竟会如何改变台湾的政治与社会?
张峻豪对BBC中文指出,台湾选民对特定政党的支持度,这几年已从过去的40%大幅滑落到约25%,越来越多选民其实是“负向型投票”,“对蓝绿都讨厌,只是因为更讨厌一边而投另一边”。
他分析,罢免行动相比一般选举更属负面投票,过程中社会“仇恨值”不断加强与循环,进一步恶化台湾的对立和极化现象。
但他也强调,当蓝绿两党的认同度皆因罢免而下降,第3势力更容易出现,由此看来,罢免不一定对民主制度不利。
小笠原欣幸认为,去年的选举结果显示,一部分的选民期待台湾政治的两极化变温和,但蓝白在立法院快速合作,让台湾的政治结构又回到传统的蓝绿对决。
王宏恩告诉BBC中文,现在罢免案大多是在立委当选一年后便提出、最快一年半就要面临下台危机,若这样的罢免机制成为常态,或成为各党派固定使用的政治工具。那么,未来台湾的政治人物在推动政策或政见时,势必更加急于求成。
他说:“因为他们要立刻地求表现,立刻要拿出一些成果,那就会不利一些比较长期的政策发展或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