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19日电)国际研究指出,胃中有较多塑胶的海鸟雏鸟,脑部有类似神经退化疾病特征。台湾专家解析,难直接下定论摄取塑胶就会“导致失智”,但仍提醒塑胶微粒会造成器官受损风险。
这篇关于海鸟摄取塑胶的研究,于今年3月发表在国际顶尖科学期刊《科学前缘》(Science Advances),引发关注,更在社群媒体掀起“摄取塑胶是否会造成失智”的讨论。
根据中央社的报导,台湾成功大学食品安全卫生暨风险管理研究所副教授徐玮萱接受媒体采访说明,此研究分析澳洲海鸟的雏鸟,检测其胃中塑胶含量后,分为高暴露和低暴露组;并分析其血浆、各内脏器官中的蛋白质表现。
研究发现,在大量摄食塑胶组的雏鸟中,胃部、肝脏等器官都有受损的表现;此外,也发现其脑中“脑源性神经滋养因子”(BDNF)表现量较低,此特征与失智症等人类神经退化性疾病患者一致。
徐玮萱说明,在科学上,并不会用阿兹海默症等疾病来诊断鸟类,因此较难说其就是“患有失智症”;但在人类疾病中,脑中BDNF的减少,与阿兹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等脑神经疾病有关,研究人员因此推论,摄食大量塑胶的雏鸟,脑部也有受损情况,才会有类似神经退化性疾病的表现。
徐玮萱并指出,这篇研究是进行相关性分析,也不是在特定环境、固定条件下进行的实验,因此要以此结果断定“海鸟宝宝因摄食塑胶导致失智”有点太早,只能说摄食塑胶确实有造成相关器官损伤的风险,更难直接推论到人类。
不过,这不是唯一一篇针对塑胶微粒对内脏健康影响的研究。徐玮萱表示,近年已有大量啮齿类动物实验指出,塑胶微粒可能造成代谢疾病、脑神经退化疾病,影响肝脏、肾脏、肠胃道功能或生育能力等。
塑胶微粒对人体影响,徐玮萱说,因相关研究分散针对不同材质、不同大小进行实验,因此目前仍难直接断定什么材质大小、多少剂量会造成什么危害。不过粒径越小,就越有可能穿透肠壁、进入并残留在体内,造成较严重的伤害。
近年也有研究发现,在人体血液、粪便、脑部,甚至胎盘等,都可检测出塑胶微粒的残留。徐玮萱指出,日常生活的风险,以食物容器具为大宗,但其实空气、水源也有可能造成摄入,难以完全避开;但避免使用塑胶容器,利用洗衣滤球以免塑胶纤维释出等,都有助于减少接触到塑胶微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