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11日讯)香港玛嘉烈医院一名男医生疑感染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后去世。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今日(11日)在玛嘉烈医院会见传媒讲解,表示死者无长期病患,发病后4日内离世,与其他染病医生未曾一同用膳,感染原因仍有待调查。
死者身体健康 发病4日内离世
据《星岛头条》报导,香港卫生防护中心传染病处主任欧家荣表示,感染群组涉及3名玛嘉烈医院肿瘤科医生,他们分别于2月4日、6日及10日发病,病征包括发烧、肚痛、腹泻等。其中一人于4日发病、6日入院、7日离世。一名症状较为轻微的病人粪便样本检验出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呈阳性,其馀两名,包括死者的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检测为阴性。
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传染病学讲座教授袁国勇指,死者身体健康、无长期病患,感染后致健康成人死亡很罕见,现阶段不排除任何可能性,或需作病理解剖才能找到原因。他指,因死者在入院后已接受抗生素治疗,找到成因机会亦较微。他希望同事不要随便服用抗生素,因抗生素会导致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更为严重,亦不要服用抑制胃酸药物,相关菌种只需10至100粒已可致病,极少已可造成感染,抑制胃酸更容易导致受感染;及不要服用非类固醇的消炎退烧药,因有可能导致胃黏膜受损而受感染。
涉事医生未在同一餐厅用膳 料食水感染机会微
欧家荣透露,涉事3名医生没有进食过共同食物,或到同一餐厅用膳,正循怀疑食物污染及环境交叉感染两个方向作调查,已在肿瘤科的办公室等地搜集约40个环境样本,及20个茶水间样本作分析。袁国勇补充,因本港食水已有加氯,故此相信经食水感染机会微。
他续指,考虑到潜伏期,需要了解病人病发前3至8日吃过的东西,暂时找不到有共同进食食物,而他们曾光顾不同员工餐厅,食安中心会派员巡查,“但相信员工餐厅爆发机会较微,因事件目前只涉及肿瘤科医生,未有其他科系有相关报告。”
死者入院时已严重感染 发高烧须插喉
香港医管局九龙西医院联网总监、玛嘉烈医院及北大屿山医院行政总监罗振邦罗振邦指,离世医生热心工作,对其离世感婉惜,而离世医生身体健康,2月6日入院时出现严重感染,血氧低、发高烧,入院时已须插喉,即时转介深切治疗部,按严重感染情况处理;其服务病房中无病人有病征,玛嘉烈医院肿瘤科服务未受影响。
他又指,3名涉事医生在同一大楼工作,均曾使用6楼一间休息室用膳,也有带外卖或自己带饭,但暂未找到他们曾食用同一餐厅食物;而同一休息室约有30名医生共用,其馀染疫医生均年轻且病征轻微,一人已出院。
涉事医生入院24小时内病逝
袁国勇续指,涉事医生由发病至离世时间非常之短,入院24小时内已病逝,“初期只知他受严重感染,未知原因或涉传染病群组,故当时未有立即公布”。他指,因抗生素处方48小时才会见效,不认为有延迟治疗,“且三人中仅一人验出志贺毒素大肠杆菌,该人士更是病征轻微;而过身医生出现高烧、神智不清且短时间离世,也非志贺毒素大肠杆菌感染的典型病征,当时看他更像脑膜炎,亦不排除其他可能性”。
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主要经受污染食物传播
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主要透过进食或饮用受污染的食物传播,例如生或未经煮熟的免治肉类、受污染的蔬果、未经消毒的奶类制品等,病征包括腹痛、腹泻,甚至出血性腹泻,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发烧和呕吐。染病者潜伏期一般为3至8日,通常是3至4日。目前,治理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感染的主要方法是支援性治疗,特别是针对严重腹泻的患者,补充水分和电解质至关重要。
袁国勇:治疗后死亡率低于5%
欧家荣指,志贺毒素大肠杆菌感染相当罕见,在2015年至今仅33宗个案,平均每年仅0至6宗个案。翻查资料,卫生防护中心去年接获5宗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感染个案呈报,与前年6宗相若。
袁国勇指该病菌潜伏期仅数日,一般当病人停止肚泻后,验血报告显示血小板、肾功能和血凝固正常,便应该已属安全。袁强调极少成人因此症死亡,但有儿童死亡个案,惟在深切治疗部、洗肾等优良支援下,感染后死亡率低于5%。
对为何不立即公布,并在何时将事件列作爆发性个案处理,袁国勇指通常若只有一个病例,且原因不明过身,便不会作公布,加上离世医生一开始时确又屙又呕,发烧后神智不清,且有缺氧及血压低,之后已要插喉,在急症室已处方两种抗生素,“要做的已做晒”;其后因有其他同事出现病征,且验出含菌,故才担心可能是爆发。
民建联冀尽快查清及公布中毒原因
民建联食物安全及环境卫生食物发言人、立法会议员何俊贤对今次事件表示痛心,促请卫生署及食物安全中心彻查食物中毒的原因,查明究竟是食材污染、食物处理存在安全隐患,还是环境污染因素导致,特别要查明是否与医院食堂或膳食供应商有关,同时期望政府及时向社会公布事件的调查进展和处理结果,给受害者及其家属,以及社会一个交代。
民建联卫生事务发言人、立法会议员梁熙期望当局可调动资源以及人手,加快调查进度,以尽快阻截潜在的传播途径,亦希望院方可加强防感染控制工作,加强消毒环境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