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19日讯)一项调查显示,约65%香港中学生对“躺平”持正面或中立态度,且近30%受访者称自己已“躺平”。躺平行为包括轻松生活、不想社交、不追求好成绩、爱打电玩等。
据香港星岛网等港媒报导,香港基督教女青年会于去年9月至11月以对“躺平”的印象为题,通过问卷调查形式访问了990名中一至中六学生,调查结果周日公布。
对于躺平的印象,调查结果显示,52.6%人认为“中立”、34.8%认为“负面”、12.6%人认为“正面”。
有27%的受访学生自觉已经“躺平”,当中52.4%为初中生、47.6%为高中生。
至于“躺平”的时间,接近30%受访学生已“躺平”一至三个月,更有多达41.2%学生称已经“躺平”超过一年。
在“躺平”的行为方面,276名自认“躺平”的受访者中,有60%至70%受访者认为自己懒散、轻松过活属于“躺平”;50%至60%成认为不做功课、不想社交、读书不求好成绩属于“躺平”;另有40%至50%成认为没有特别兴趣目标或对未来生活没有想像皆属于“躺平”。
研究受访者“觉醒躺平”与“逃避躺平”
本次研究还将躺平背后心态分为“觉醒躺平”与“逃避躺平”,前者指经过社会洗礼后权衡利弊的选择,后者是相对保守的想法。
就“觉醒躺平”而言,在全部990名受访者中,有70%至80%受访者认同不追求名车、体面工作、无意义社交的心态;而在“逃避躺平”类别下,约50%受访者认为难以应付快节奏生活,认为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即可、租房也能过一生。
研究分析指,“躺平”是社会现象,也是中学生面对压力的一种回应方法。机构认为,中学生“躺平”的想法不是恒久不变,而会随著人生经验及成长阅历而改变。
调查:可能是衡量利弊后的理性决定
机构认为,中学生只是暂时想休息或没有找到目标,或平衡利弊后采取的生活态度,强调社会不应妖魔化“躺平青年”。
机构建议,社会大众先理解中学生背后想法,不要急于责备,同时鼓励中学生多元发展,出路或成功的定义不仅局限在学术成就或考试成绩。
本次调查的受访者中,有46%接受政府经济援助(包括综援、学校书簿津贴计划、关爱机金)。受访学生中有45%为男生、55%为女生。